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检索机论文

基于属性提升与偏好集成的上下文感知推荐

论文创新点第5-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2页
        1.2.1 上下文感知推荐的技术基础第17-19页
            1.2.1.1 显式反馈建模第17-18页
            1.2.1.2 隐式反馈建模第18页
            1.2.1.3 显式与隐式建模的融合第18-19页
        1.2.2 上下文感知推荐的主流模型第19-21页
            1.2.2.1 张量分解模型第19-20页
            1.2.2.2 通用分解模型第20页
            1.2.2.3 领域相关模型第20-21页
        1.2.3 上下文感知推荐中的集成学习第21-22页
            1.2.3.1 主流的集成学习方法第21页
            1.2.3.2 梯度提升回归树第21-22页
    1.3 面临的关键问题第22-23页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23-27页
        1.4.1 研究内容第23-25页
        1.4.2 章节安排第25-27页
第二章 基于局部属性提升的多角度评分预测第27-43页
    2.1 引言第27-28页
    2.2 局部属性提升总体框架第28-32页
        2.2.1 属性提升的概念与一般形式第28-29页
        2.2.2 属性提升的整体框架第29-32页
            2.2.2.1 用户角度的局部提升第30-31页
            2.2.2.2 物品角度的局部提升第31页
            2.2.2.3 属性类型角度的局部提升第31-32页
            2.2.2.4 多角度的局部属性提升评分预测第32页
    2.3 局部属性提升学习法第32-37页
        2.3.1 局部学习的动机第32-33页
        2.3.2 局部采样的理论分析第33-34页
        2.3.3 局部学习的策略与算法设计第34-37页
            2.3.3.1 局部学习的整体策略第34-35页
            2.3.3.2 算法设计与流程第35-37页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2.4.1 属性数量与类型粒度的影响第37-39页
        2.4.2 局部学习策略的特点第39-41页
        2.4.3 方法比较第41-43页
第三章 基于全局属性提升的领域无关物品推荐第43-59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全局属性提升的基本思路和模型框架第44-45页
    3.3 全局属性提升的细节第45-49页
        3.3.1 属性邻居的确定第45-46页
        3.3.2 属性邻居的集成方法第46-48页
            3.3.2.1 传统的邻居集成方法第46页
            3.3.2.2 基于核平滑的相似度优化方法第46-47页
            3.3.2.3 基于核权重的单邻居集成方法第47-48页
        3.3.3 属性邻居的交互方式第48-49页
    3.4 基于全局属性提升的领域无关物品推荐模型第49-53页
        3.4.1 模型的训练框架与学习方式第49-52页
            3.4.1.1 加权损失函数第49-50页
            3.4.1.2 基于坐标下降的参数学习第50-52页
        3.4.2 算法流程与复杂度分析第52-53页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3-59页
        3.5.1 数据集与实验设置第53-54页
            3.5.1.1 数据预处理第53-54页
            3.5.1.2 实验设置第54页
        3.5.2 核函数与宽度设置第54-56页
        3.5.3 方法比较第56-59页
第四章 基于属性提升的偏好集成推荐方法第59-77页
    4.1 引言第59-60页
    4.2 基于局部提升的偏好集成方法第60-65页
        4.2.1 局部偏好集成的模型框架第60-62页
        4.2.2 局部偏好集成的主要技术第62-64页
            4.2.2.1 回归树的基本结构第62页
            4.2.2.2 局部偏好集成的损失函数第62-63页
            4.2.2.3 局部偏好集成的目标函数优化第63-64页
        4.2.3 算法实现与复杂度分析第64-65页
    4.3 基于全局提升的偏好集成方法第65-69页
        4.3.1 全局偏好集成的模型框架第65-66页
        4.3.2 全局偏好集成的主要技术第66-68页
            4.3.2.1 低秩矩阵近似理论第66页
            4.3.2.2 局部低秩矩阵近似技术第66-67页
            4.3.2.3 全局偏好集成第67-68页
        4.3.3 算法实现与复杂度分析第68-69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9-77页
        4.4.1 局部偏好集成实验第69-72页
            4.4.1.1 以评分预测为基准的方法比较第70-71页
            4.4.1.2 评分预测的扩展第71-72页
        4.4.2 全局偏好集成实验第72-77页
            4.4.2.1 邻居数量对偏好集成的影响第72-73页
            4.4.2.2 以物品推荐为基准的方法比较第73-77页
第五章 综合的偏好集成推荐框架第77-91页
    5.1 引言第77-79页
        5.1.1 已有方法的局限与动机第77页
        5.1.2 需要解决的问题第77-78页
        5.1.3 方法概述第78-79页
    5.2 模型框架第79-80页
        5.2.1 基本思路第79-80页
        5.2.2 偏好集成的流程第80页
    5.3 两层偏好挖掘第80-84页
        5.3.1 小组偏好挖掘第80-82页
            5.3.1.1 树结点的分裂标准第80-81页
            5.3.1.2 GDT算法的实现和复杂度分析第81-82页
        5.3.2 局部偏好挖掘第82-84页
            5.3.2.1 轻量级扩展回归模型第82-83页
            5.3.2.2 LPREF算法的实现和复杂度分析第83-84页
    5.4 偏好集成第84-86页
        5.4.1 合理性分析与收敛证明第84-85页
        5.4.2 算法实现与复杂度分析第85-86页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6-91页
        5.5.1 模型粒度的影响第86-88页
        5.5.2 方法比较第88-91页
            5.5.2.1 方法选取与参数设置第88-89页
            5.5.2.2 比较结果第89-9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1-93页
    6.1 本文总结第91-92页
    6.2 研究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1页
攻博期间的成果目录第101-103页
    科研论文第101页
    学术服务第101-102页
    参与项目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一致性近邻关系的极低质量人脸超分辨率算法研究
下一篇:几类层次优化问题理论及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