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导论 | 第18-52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8-2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8-2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24-2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9-45页 |
(一) 国内政治共识及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研究现状 | 第30-41页 |
(二) 国外关于政治共识的研究 | 第41-45页 |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写作框架 | 第45-5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45-47页 |
(二)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 第47-52页 |
第一章 政治共识及其与统一战线的关系 | 第52-76页 |
一、政治共识达成的一般理论 | 第52-64页 |
(一) 政治共识的内涵 | 第53-55页 |
(二) 政治理想和政治事实的内涵 | 第55-57页 |
(三) 政治理想、政治事实对政治共识的影响 | 第57-62页 |
(四) 政治共识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实和政治理想的辩证扬弃 | 第62-64页 |
二、政治共识与统一战线的关系 | 第64-76页 |
(一) 政治共识是建立统一战线的根本前提和政治基础 | 第64-66页 |
(二) 统一战线是实施已有政治共识的战略策略手段 | 第66-70页 |
(三) 通过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内在要求 | 第70-7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民主实践中对凝聚政治共识的探索 | 第76-108页 |
一、苏联民主实践中对凝聚政治共识的探索 | 第76-88页 |
(一) 列宁通过民主手段凝聚政治共识的经验 | 第77-80页 |
(二) 后列宁时代在政治共识达成方面的教训 | 第80-83页 |
(三) 苏联共产党凝聚政治共识实践探索带来的启示 | 第83-88页 |
二、中国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实践 | 第88-97页 |
(一) 新民主主义政治共识的达成 | 第89-92页 |
(二) 建国后凝聚社会主义政治共识的经验教训 | 第92-95页 |
(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共识的形成 | 第95-97页 |
三、西方民主实践中的政治共识达成难题 | 第97-108页 |
(一) 西方代议民主制价值和程序的逐渐分离 | 第98-100页 |
(二) 代议民主制面临的"否决政治"难题 | 第100-103页 |
(三) 协商民主的兴起与其对凝聚政治共识的探索 | 第103-105页 |
(四) 西方民主面临政治共识达成难题的根源 | 第105-108页 |
第三章 政治共识的达成与新时期统一战线发展 | 第108-145页 |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意义和路径 | 第108-118页 |
(一) 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环境发生新变化 | 第109-111页 |
(二) 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 | 第111-113页 |
(三) 新时期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作用的具体发挥 | 第113-115页 |
(四) 新时期统一战线从价值和程序两个路径达成政治共识 | 第115-118页 |
二、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治主体 | 第118-131页 |
(一) 统一战线的政治主体 | 第118-120页 |
(二) 狭义的统一战线政治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 第120-124页 |
(三) 广义的统一战线政治主体 | 第124-128页 |
(四)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发现和确认政治主体 | 第128-131页 |
三、新时期统一战线通过凝聚政治共识实现团结 | 第131-145页 |
(一) 政治团结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2-137页 |
(二) 政治团结视域下的统一战线历史发展 | 第137-140页 |
(三) 新时期统一战线通过凝聚政治共识实现阶级团结 | 第140-145页 |
第四章 新时期统一战线达成价值层面政治共识研究 | 第145-182页 |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达成的价值性政治共识 | 第145-161页 |
(一) 新时期统一战线达成价值性政治共识的内涵和价值 | 第145-149页 |
(二) 新时期统一战线所要达成的核心的价值层面政治共识 | 第149-155页 |
(三) 新时期统一战线达成这些价值层面政治共识的政治前提 | 第155-157页 |
(四) 新时期统一战线达成价值层面政治共识的政治条件 | 第157-161页 |
二、新时期价值层面政治共识的影响因素 | 第161-175页 |
(一) 主流政治价值观念影响 | 第162-166页 |
(二) 时代价值变迁带来的影响 | 第166-168页 |
(三) 深层文化心理因素影响 | 第168-175页 |
三、十八大以来党在凝聚价值层面政治共识方面的实践 | 第175-182页 |
(一) 价值和程序并重凝聚政治共识 | 第175-177页 |
(二) 明确价值层面政治共识达成的基本要求 | 第177-180页 |
(三) 重视信息化时代条件下的舆论治理 | 第180-182页 |
第五章 新时期统一战线达成程序性政治共识研究 | 第182-213页 |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所要达成的程序性政治共识 | 第182-193页 |
(一) 新时期统一战线所要达成的程序性政治共识的内涵 | 第182-184页 |
(二) 新时期统一战线为何要寻求达成程序性政治共识 | 第184-189页 |
(三) 新时期统一战线达成程序性政治共识的障碍因素 | 第189-193页 |
二、统一战线达成程序性政治共识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193-201页 |
(一) 平等理性协商原则 | 第193-194页 |
(二) 团结和民主基础上的自我教育原则 | 第194-196页 |
(三) 批评与自我批评原则 | 第196-198页 |
(四) "又团结又斗争"基本原则 | 第198-201页 |
三、统一战线达成程序性政治共识的具体路径 | 第201-213页 |
(一) 利用好政党协商、政协协商两个主渠道 | 第201-204页 |
(二) 将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纳入公共决策程序 | 第204-206页 |
(三) 通过统一战线搭建学习平台达成政治共识 | 第206-210页 |
(四)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在发挥作用服务大局中达成政治共识 | 第210-213页 |
结语 | 第213-22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1-238页 |
致谢 | 第238-23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 第239-24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