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绪论 | 第14-22页 |
一、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20页 |
(三) 案例分斩法 | 第20-21页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一章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的概念与意义 | 第22-37页 |
一、街区制社区的概念 | 第22-25页 |
(一) 社区 | 第22-23页 |
(二) 街区制社区 | 第23-25页 |
二、社区法治教育的概念 | 第25-28页 |
(一) 法治教育 | 第25-27页 |
(二) 社区法治教育 | 第27-28页 |
三、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的概念 | 第28-31页 |
(一) 街区制社区的特点 | 第28-30页 |
(二)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概念的提出 | 第30-31页 |
四、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的意义 | 第31-37页 |
(一)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 | 第31-33页 |
(二)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 | 第33-34页 |
(三)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是社区规划平稳过渡的需要 | 第34-35页 |
(四)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是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 第35-37页 |
第二章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特殊性分析 | 第37-44页 |
一、街区制社区与封闭式社区法治教育时间与空间的差异 | 第37-39页 |
(一)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在时间上比较分散 | 第37-38页 |
(二)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在空间上相对集中 | 第38-39页 |
二、街区制社区与封闭式社区法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不同点 | 第39-42页 |
(一)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主体更加多样化 | 第39-41页 |
(二)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客体相对复杂 | 第41-42页 |
三、街区制社区与封闭式社区法治教育内容与载体的差异 | 第42-44页 |
(一)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内容主要针对本社区的特点实现了资源共享 | 第42-43页 |
(二)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载体趋向大众化、平民化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内容及原则 | 第44-55页 |
一、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 第44-4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法律观 | 第44-45页 |
(二)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 | 第45-46页 |
(三) 党的群众路线 | 第46-47页 |
二、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的内容 | 第47-51页 |
(一) 法治理论教育 | 第47-48页 |
(二) 法治实践教育 | 第48-51页 |
三、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的原则 | 第51-55页 |
(一)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 第51-52页 |
(二) 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 第52页 |
(三) 学用结合普治并举 | 第52-53页 |
(四)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 第53页 |
(五) 创新发展注重实效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街区制社区的法治教育路径 | 第55-62页 |
一、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模式的"无墙化" | 第55-57页 |
(一) 建立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的开放阵地 | 第55-56页 |
(二) 鼓励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主体多元化 | 第56-57页 |
二、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要突出街区特色 | 第57-59页 |
(一)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内容要满足本区需求 | 第57-58页 |
(二) 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应适应本区文化氛围 | 第58-59页 |
三、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管理的网格化 | 第59页 |
四、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宣传载体的丰富化 | 第59-60页 |
五、街区制社区法治教育督评机制的完善化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一、经典文献 | 第63页 |
二、政策文件 | 第63页 |
三、著作类 | 第63-65页 |
四、论文期刊 | 第65-67页 |
五、博硕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