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4-15页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3.1 古村落保护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1.3.2 古村落保护性规划研究与实施现状 | 第17-18页 |
1.3.3 文化景观基因相关概念研究 | 第18-19页 |
1.3.4 文化景观基因理论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2 芷溪村保护现状调查研究 | 第20-25页 |
2.1 芷溪村现状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2.1.1 芷溪村调查步骤设计 | 第20-21页 |
2.1.2 芷溪村调查方法 | 第21页 |
2.2 芷溪村现状研究 | 第21-25页 |
2.2.1 芷溪村概况 | 第21-22页 |
2.2.2 芷溪村保护工作进展 | 第22页 |
2.2.3 芷溪村现状问题及保护工作重点内容 | 第22-25页 |
3 芷溪村文化景观基因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25-29页 |
3.1 芷溪村文化景观基因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28页 |
3.1.1 研究程序 | 第25页 |
3.1.2 文化景观基因要素提取方法 | 第25-27页 |
3.1.3 文化景观基因要素分类方法 | 第27页 |
3.1.4 文化景观基因要素编码方法 | 第27-28页 |
3.2 芷溪村文化景观基因分类编码的意义 | 第28-29页 |
4 芷溪村文化景观基因内涵提取及图谱信息链构建 | 第29-42页 |
4.1 芷溪村文化景观基因特征分析 | 第29-32页 |
4.2 芷溪村文化景观基因要素内涵分析 | 第32-38页 |
4.3 芷溪村文化景观基因图谱信息链构建 | 第38-42页 |
4.3.1 芷溪村文化景观基因要素分类梳理 | 第38-40页 |
4.3.2 芷溪村文化景观基因图谱信息链编码 | 第40-42页 |
5 芷溪村保护性规划研究 | 第42-54页 |
5.1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一般程序 | 第42-43页 |
5.1.1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内容 | 第42页 |
5.1.2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原则 | 第42-43页 |
5.2 芷溪村保护规划整体框架 | 第43-46页 |
5.2.1 芷溪村保护规划技术路线 | 第43页 |
5.2.2 芷溪村保护目标 | 第43页 |
5.2.3 芷溪村保护规划期限 | 第43页 |
5.2.4 芷溪村保护规划总体范围 | 第43-44页 |
5.2.5 芷溪村保护要求 | 第44-45页 |
5.2.6 芷溪村保护工作主要内容 | 第45-46页 |
5.3 基于文化景观基因的芷溪村保护性规划对策 | 第46-51页 |
5.3.1 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基因传承路径 | 第46-49页 |
5.3.2 顺应时代,创新文化景观基因表达范式 | 第49-51页 |
5.3.3 取精用宏,甄选基因要素引导新区建设 | 第51页 |
5.4 芷溪村保护规划初步分区方案 | 第51-54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4-57页 |
6.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54页 |
6.1.1 提取了基因内涵要素构建分类编码体系 | 第54页 |
6.1.2 提出基于文化景观基因的村落保护对策 | 第54页 |
6.1.3 融入现代生活内容和形式,提出基因改良思路 | 第54页 |
6.1.4 初步完成芷溪村规划分区方案 | 第54页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54-55页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A: 连城芷溪村保护规划相关图集 | 第60-66页 |
附录B: 连城芷溪村保护相关内容调查问卷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