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改性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7页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第11-14页
        1.1.1 锂离子电池发展史第11-12页
        1.1.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第12-13页
        1.1.3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第13-14页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第14-19页
        1.2.1 钴酸锂正极材料第14-15页
        1.2.2 镍酸锂正极材料第15-16页
        1.2.3 锰酸锂正极材料第16-17页
        1.2.4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第17-18页
        1.2.5 三元材料第18-19页
    1.3 NCM三元层状正极材料研究现状第19-25页
        1.3.1 NCM三元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第19-20页
        1.3.2 NCM三元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0-22页
        1.3.3 NCM三元材料的改性研究第22-25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选题意义第25-27页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以及材料的表征方法第27-33页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第27-28页
    2.2 材料表征方法第28-31页
        2.2.1 热重分析(TGA)第28页
        2.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28-29页
        2.2.3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第29-30页
        2.2.4 X射线能谱分析(EDS)第30页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30-31页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1-33页
        2.3.1 电池的组装第31页
        2.3.2 充放电测试第31-32页
        2.3.3 循环伏安测试(CV)第32页
        2.3.4 交流阻抗测试(EIS)第32-33页
第三章 LiNi_(0.6)Co_(0.2)Mn_(0.2)O_2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第33-51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前驱体Ni_(0.6)Co_(0.2)Mn_(0.2)(OH)_2的制备与物化分析第33-37页
        3.2.1 前驱体的制备第33-35页
        3.2.2 前驱体的物化性能分析第35-37页
    3.3 LiNi_(0.6)Co_(0.2)Mn_(0.2)O_2正极材料的合成第37-50页
        3.3.1 前驱体Ni_(0.6)Co_(0.2)Mn_(0.2)(OH)_2和LiOH·H_2O混合物热重分析第38-39页
        3.3.2 烧结温度对LiNi_(0.6)Co_(0.2)Mn_(0.2)O_2性能的影响第39-43页
        3.3.3 烧结时间对LiNi_(0.6)Co_(0.2)Mn_(0.2)O_2性能的影响第43-46页
        3.3.4 锂配比对LiNi_(0.6)Co_(0.2)Mn_(0.2)O_2性能的影响第46-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LiNi_(0.6)Co_(0.2)Mn_(0.2)O_2掺杂改性研究第51-70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Al掺杂对材料LiNi_(0.6)Co_(0.2)Mn_(0.2)O_2性能研究第51-55页
        4.2.1 材料的制备第51-52页
        4.2.2 XRD结构分析第52-53页
        4.2.3 SEM形貌分析第53页
        4.2.4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53-55页
    4.3 F掺杂对材料LiNi_(0.6)Co_(0.2)Mn_(0.2)O_2性能研究第55-60页
        4.3.1 材料的制备第55-56页
        4.3.2 XRD结构分析第56-57页
        4.3.3 SEM形貌分析第57页
        4.3.4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57-60页
    4.4 Al-F共掺杂对材料LiNi_(0.6)Co_(0.2)Mn_(0.2)O_2性能研究第60-69页
        4.4.1 材料的制备第60-61页
        4.4.2 XRD结构分析第61-62页
        4.4.3 SEM形貌分析第62-63页
        4.4.4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3-67页
        4.4.5 元素测试分析第67-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3页
    5.1 结论第70-71页
    5.2 工作展望第71-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矩形结构的大功率微波弯头研究
下一篇:基于门限密码学的安全外包计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