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电能质量 | 第16-19页 |
1.1.1 电能质量标准 | 第16-17页 |
1.1.2 谐波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 第17-19页 |
1.2 APF的发展及关键技术 | 第19-28页 |
1.2.1 APF的发展进程 | 第19-21页 |
1.2.2 并联型APF的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1.2.3 APF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1.3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8页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并联型APF直流侧电压的控制 | 第30-54页 |
2.1 直流侧电压基准设定值的选取 | 第30-36页 |
2.1.1 直流侧电压基准设定值与输出谐波能力的关系 | 第30-33页 |
2.1.2 直流侧电压基准设定值与功率损耗的关系 | 第33-34页 |
2.1.3 直流侧电压基准设定值的优化选取 | 第34-36页 |
2.2 APF直流侧电压的波动及控制 | 第36-41页 |
2.2.1 直流侧电压的波动分析 | 第36-38页 |
2.2.2 并联型APF直流侧电压的控制 | 第38-41页 |
2.3 APF直流侧电压的模糊控制 | 第41-48页 |
2.3.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与设计方法 | 第41-44页 |
2.3.2 直流侧电压的模糊+PI复合控制 | 第44-46页 |
2.3.3 两种改进型模糊+PI双通控制 | 第46-48页 |
2.4 直流侧电压相关器件参数设计 | 第48-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并联型APF的软启动研究 | 第54-66页 |
3.1 APF软启动的必要性 | 第54-55页 |
3.2 外加软启动电阻法 | 第55-60页 |
3.2.1 外加软启动电阻的分类 | 第55-58页 |
3.2.2 软启动电阻的选择 | 第58-60页 |
3.3 切除软启电阻后的升压控制 | 第60-65页 |
3.3.1 切除软启电阻后的升压控制分类 | 第60-64页 |
3.3.2 Boost升压软启动的原理 | 第64-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仿真与实验验证 | 第66-76页 |
4.1 Matlab仿真模型构建 | 第66-71页 |
4.1.1 APF软启动仿真 | 第67-68页 |
4.1.2 直流侧电压控制仿真 | 第68-69页 |
4.1.3 补偿效果仿真 | 第69-71页 |
4.2 工程样机试验验证 | 第71-7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总结 | 第76页 |
5.2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