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合作社理论概述 | 第15-24页 |
2.1 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社思想 | 第15-17页 |
2.1.1 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必然性 | 第15-16页 |
2.1.2 构建农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 第16-17页 |
2.2 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与实践 | 第17-18页 |
2.2.1 列宁发展农业合作社的思想 | 第17-18页 |
2.2.2 列宁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实践 | 第18页 |
2.3 中国共产党人对农业合作社思想的探索与发展 | 第18-24页 |
2.3.1 我国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必然性 | 第18-19页 |
2.3.2 毛泽东农业合作社主要思想 | 第19-21页 |
2.3.3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农业合作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第21-24页 |
3 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第24-35页 |
3.1 我国传统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 第24-27页 |
3.1.1 我国传统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性 | 第24页 |
3.1.2 我国传统农业合作社的基本形式 | 第24-25页 |
3.1.3 农业合作化时期传统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3.1.4 关于人民公社时期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 第27页 |
3.2 新时期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 第27-32页 |
3.2.1 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社的背景 | 第27-28页 |
3.2.2 新型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3.2.3 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现状 | 第29-30页 |
3.2.4 新型农业合作社的主体类型 | 第30-31页 |
3.2.5 新型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 | 第31-32页 |
3.3 新型农业合作社与建国初农业合作社的异同 | 第32-35页 |
3.3.1 新型农业合作社与传统农业合作社的不同点 | 第32-33页 |
3.3.2 新型农业合作社与传统农业合作社的相同点 | 第33-35页 |
4 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35-42页 |
4.1 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4.1.1 组建规模小,服务能力低 | 第35页 |
4.1.2 专业人才匮乏,市场定位不准确 | 第35-36页 |
4.1.3 政府服务缺位,社员利益难保障 | 第36页 |
4.1.4 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匮乏阻碍发展 | 第36-37页 |
4.2 促进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 第37-42页 |
4.2.1 转换农民生产经营观念,促进规模化的健康发展 | 第37-38页 |
4.2.2 积极培育人才,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与效益 | 第38-39页 |
4.2.3 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完善扶持农业合作经济发展措施 | 第39-40页 |
4.2.4 完善农村融资体系,畅通融资渠道 | 第40页 |
4.2.5 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实现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与公开 | 第40-42页 |
5 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及借鉴 | 第42-47页 |
5.1 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 | 第42-44页 |
5.1.1 美国的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 | 第42-43页 |
5.1.2 日本农协的发展经验 | 第43-44页 |
5.2 对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借鉴 | 第44-47页 |
5.2.1 对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借鉴 | 第44-45页 |
5.2.2 对日本农协发展的借鉴 | 第45-47页 |
6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