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3 解决的措施 | 第18-19页 |
1.4.4 研究的条件 | 第19-20页 |
第2章 “豁罗剌思部”蒙古族袍的历史及现状 | 第20-31页 |
2.1 蒙古族“豁罗剌思部”服饰的历史发展简述 | 第20-22页 |
2.1.1 蒙古族古老部落——豁罗剌思部(郭尔罗斯) | 第20页 |
2.1.2 豁罗剌思部落的服饰发展 | 第20-22页 |
2.2“豁罗剌思部”袍服的现状 | 第22-23页 |
2.3 豁罗剌思部与其他地区蒙古族袍服的比较与共性 | 第23-29页 |
2.3.1 与其他几个主要蒙古族部落的服饰比较 | 第23-27页 |
2.3.2 与其他地区蒙古族袍服的共性 | 第27-28页 |
2.3.3 蒙古族袍服的比较与共性小结 | 第28-29页 |
2.4 豁罗剌思蒙古袍服的保护 | 第29-31页 |
第3章 “豁罗剌思部”蒙古族袍服分析 | 第31-48页 |
3.1 袍服款式特点 | 第31-32页 |
3.2 色彩元素分析 | 第32-36页 |
3.3 袍服图案特点 | 第36-44页 |
3.3.1 蒙古族纹饰图案 | 第36-37页 |
3.3.2 吉祥图案普遍使用 | 第37-38页 |
3.3.3 蒙古族袍服图案演变 | 第38-39页 |
3.3.4 蒙古族袍服图案的特点 | 第39-40页 |
3.3.5 蒙古族袍服图案的组织 | 第40-44页 |
3.4 材料特点分析 | 第44-45页 |
3.5 袍服配件特点 | 第45-48页 |
第4章 “豁罗剌思部”蒙古族服饰元素提取 | 第48-58页 |
4.1 袍服款式造型提取 | 第48-52页 |
4.1.1 服装廓形提取法 | 第48-50页 |
4.1.2 仿生设计构思法 | 第50-51页 |
4.1.3 体态特征提取法 | 第51页 |
4.1.4 几何形态提取法 | 第51-52页 |
4.2 色彩元素的归纳与提取 | 第52-54页 |
4.2.1 色相要素提取与归纳 | 第52页 |
4.2.2 色彩纯度的归纳 | 第52-53页 |
4.2.3 色彩明度归纳 | 第53-54页 |
4.2.4 其他色彩归纳 | 第54页 |
4.3 装饰元素的提取 | 第54-58页 |
4.3.1 民族图案元素 | 第55页 |
4.3.2 民族纹样符号 | 第55-56页 |
4.3.3 装饰配件元素 | 第56-58页 |
第5章 “豁罗剌思部”蒙古袍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第58-70页 |
5.1 传统袍服与时代的结合 | 第58页 |
5.2 民族元素的服装设计应用方法 | 第58-61页 |
5.2.1 同形同构设计法 | 第59页 |
5.2.2 同形异构设计法 | 第59-60页 |
5.2.3 异形同构设计法 | 第60-61页 |
5.2.4 异形异构设计法 | 第61页 |
5.3 对豁罗剌思蒙古族袍服创新设计的构思 | 第61-62页 |
5.4 创新设计实践 | 第62-68页 |
5.4.1 创新设计的类型 | 第62-65页 |
5.4.2 移植借鉴设计 | 第65-66页 |
5.4.3 民族元素的创新设计的情感体验 | 第66-68页 |
5.5 民族元素的创新设计未来趋势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