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理论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基本理论 | 第13-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协同防治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18-24页 |
2.1 组织管理机制 | 第18-19页 |
2.1.1 组织管理机制的构成 | 第18-19页 |
2.1.2 组织管理机制的作用途径 | 第19页 |
2.2 制度保障机制 | 第19-21页 |
2.2.1 制度保障机制的构成 | 第20页 |
2.2.2 制度保障机制的作用途径 | 第20-21页 |
2.3 协调运行机制 | 第21-22页 |
2.3.1 协调运行机制的构成 | 第21页 |
2.3.2 协调运行机制的作用途径 | 第21-22页 |
2.4 科技联动机制 | 第22-24页 |
2.4.1 科技联动机制的构成 | 第22-23页 |
2.4.2 科技联动机制的作用途径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协同防治机制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24-32页 |
3.1 组织管理机制方面 | 第24-26页 |
3.1.1 管理机制尚未优化 | 第24-25页 |
3.1.2 组织机制薄弱,公众参与程度较低 | 第25-26页 |
3.2 制度保障机制方面 | 第26-27页 |
3.2.1 保障制度尚不健全 | 第26页 |
3.2.2 制度保障力度不足 | 第26-27页 |
3.3 协调运行机制方面 | 第27-29页 |
3.3.1 思维方式固化 | 第27-28页 |
3.3.2 治理理念差异 | 第28页 |
3.3.3 利益补偿不均衡 | 第28-29页 |
3.3.4 环境监测力量薄弱 | 第29页 |
3.4 科技联动机制方面 | 第29-32页 |
3.4.1 技术创新的推动力不足 | 第29-30页 |
3.4.2 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低 | 第30-31页 |
3.4.3 科技成果共享意识淡薄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完善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治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32-44页 |
4.1 健全政府的组织管理机制 | 第32-34页 |
4.1.1 加强区域管理机构建设 | 第32-33页 |
4.1.2 进一步促进顶层设计 | 第33页 |
4.1.3 推动公众参与治理 | 第33-34页 |
4.2 强化制度保障机制 | 第34-36页 |
4.2.1 改革保障制度 | 第34-35页 |
4.2.2 巩固制度保障力度 | 第35页 |
4.2.3 构建激励机制 | 第35-36页 |
4.2.4 健全约束机制 | 第36页 |
4.3 完善协调运行机制 | 第36-39页 |
4.3.1 强化政策协调机制 | 第36-37页 |
4.3.2 调整利益补偿机制 | 第37-38页 |
4.3.3 建立交流沟通机制 | 第38页 |
4.3.4 搭建区域信息应用平台 | 第38-39页 |
4.3.5 推进环境监测平台建设 | 第39页 |
4.4 推动科技联动机制 | 第39-44页 |
4.4.1 科学选择污染防治策略 | 第40页 |
4.4.2 加大科技推动能力 | 第40-41页 |
4.4.3 落实科技成果转化 | 第41页 |
4.4.4 拓展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 第41-42页 |
4.4.5 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