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

长江中下游早期矿冶遗址考察研究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23-24页
2 文献综述第24-66页
    2.1 由炉渣探索早期青铜冶金技术的考古科学方法第24-48页
        2.1.1 早期红铜渣研究进展与动态第24-26页
        2.1.2 早期砷系青铜渣研究进展与动态第26-34页
        2.1.3 早期锡系青铜渣研究进展与动态第34-40页
        2.1.4 早期铅系青铜渣研究进展与动态第40-41页
        2.1.5 早期锑青铜渣研究进展与动态第41-42页
        2.1.6 常见早期青铜渣及其冶金技术第42-48页
    2.2 长江中下游早期考古学文化及工作进展第48-59页
        2.2.1 鄂东南第48-51页
        2.2.2 赣西北第51-54页
        2.2.3 皖西南第54-56页
        2.2.4 皖南中西段第56-58页
        2.2.5 小结第58-59页
    2.3 长江中下游多金属矿产资源第59-61页
    2.4 长江中下游早期矿冶遗址研究进展第61-62页
    2.5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第62-66页
        2.5.1 研究意义第62页
        2.5.2 研究技术路线第62-65页
        2.5.3 研究的创新性第65-66页
3 长江中下游早期矿冶遗址田野工作概况第66-71页
4 鄂东南-赣西北早期矿冶遗址田野工作及冶金遗物科学分析第71-102页
    4.1 梁子湖流域第71-83页
        4.1.1 大冶香炉山遗址第72-75页
        4.1.2 大冶苦莲山遗址第75-79页
        4.1.3 大冶叶家山遗址第79-82页
        4.1.4 大冶张家墩遗址第82-83页
        4.1.5 小结第83页
    4.2 大冶湖流域第83-89页
        4.2.1 大冶乌龟墩遗址第83-86页
        4.2.2 大冶王公林遗址第86-88页
        4.2.3 大冶木鱼墩遗址第88-89页
        4.2.4 小结第89页
    4.3 博阳河流域第89-95页
        4.3.1 德安锡矿田第89-91页
        4.3.2 德安思姑墩遗址第91-94页
        4.3.3 共青城龟山遗址第94-95页
        4.3.4 小结第95页
    4.4 赤湖流域第95-97页
        4.4.1 瑞昌檀树咀遗址第95-97页
    4.5 赛湖流域第97-99页
        4.5.1 九江神墩遗址第97-98页
        4.5.2 瑞昌螺石口遗址第98-99页
    4.6 本章小结第99-102页
5 皖西南早期矿冶遗址田野工作及冶金遗物科学分析第102-133页
    5.1 皖河流域第103-106页
        5.1.1 怀宁月山采矿遗址第103-104页
        5.1.2 怀宁老林嘴遗址第104-105页
        5.1.3 怀宁金钩挂月遗址第105-106页
        5.1.4 潜山天宁寨遗址第106页
        5.1.5 小结第106页
    5.2 大沙河流域第106-113页
        5.2.1 潜山朱相屋遗址第107-108页
        5.2.2 怀宁王家大墩遗址第108-109页
        5.2.3 怀宁三元观遗址第109-110页
        5.2.4 怀宁黄老屋遗址第110页
        5.2.5 怀宁江古墩遗址第110-111页
        5.2.6 怀宁城河遗址第111-112页
        5.2.7 怀宁学墩遗址第112-113页
        5.2.8 小结第113页
    5.3 陈瑶湖流域第113-119页
        5.3.1 枞阳汤家墩遗址第113-116页
        5.3.2 枞阳牛形地遗址第116-118页
        5.3.3 枞阳祖家墩遗址第118-119页
        5.3.4 小结第119页
    5.4 白荡湖流域第119-130页
        5.4.1 枞阳陈家山遗址第120-123页
        5.4.2 枞阳大印墩遗址第123-125页
        5.4.3 枞阳龟山遗址第125-126页
        5.4.4 枞阳神墩庄遗址第126-128页
        5.4.5 枞阳余庄神墩遗址第128-129页
        5.4.6 枞阳鞠隐神墩遗址第129-130页
        5.4.7 小结第130页
    5.5 本章小结第130-133页
6 皖南中西段早期矿冶遗址田野工作及冶金遗物科学分析第133-183页
    6.1 黄浒河流域第134-155页
        6.1.1 南陵-铜陵大工山古矿区第134页
        6.1.2 铜陵夏家墩遗址(发掘)第134-146页
        6.1.3 铜陵神墩遗址第146-149页
        6.1.4 铜陵竹园山遗址第149-150页
        6.1.5 铜陵大墩子遗址第150-154页
        6.1.6 小结第154-155页
    6.2 顺安河流域第155-166页
        6.2.1 铜陵凤凰山古矿区第155-156页
        6.2.2 铜陵木鱼山遗址第156-159页
        6.2.3 铜陵沙包墩遗址第159-161页
        6.2.4 铜陵磨形山遗址第161-163页
        6.2.5 铜陵大孤墩遗址第163-164页
        6.2.6 铜陵小孤墩遗址第164-165页
        6.2.7 小结第165-166页
    6.3 漳河流域第166-172页
        6.3.1 南陵牯牛山城址第166-169页
        6.3.2 南陵象山小脚园遗址第169-171页
        6.3.3 南陵苍溪吴家墩遗址第171页
        6.3.4 小结第171-172页
    6.4 九华河流域第172-174页
        6.4.1 青阳庙前十字街遗址第172-174页
    6.5 清溪河流域第174-179页
        6.5.1 贵池七星墩遗址第174-178页
        6.5.2 贵池船形山遗址第178-179页
    6.6 本章小结第179-183页
7 讨论第183-225页
    7.1 时代与文化面貌第183-185页
    7.2 地理特征第185-187页
    7.3 青铜冶金第187-201页
        7.3.1 锡青铜冶金第188-194页
        7.3.2 铅青铜冶金第194-196页
        7.3.3 砷青铜冶金第196-200页
        7.3.4 小结第200-201页
    7.4 矿料产地第201-206页
        7.4.1 铜多金属矿料第201-204页
        7.4.2 锡料第204-205页
        7.4.3 砷料第205-206页
    7.5 早期青铜渣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综合观察第206-212页
    7.6 矿冶、防御与分群第212-219页
        7.6.1 矿冶生产与防御性聚落第212-216页
        7.6.2 矿冶遗址的分群第216-219页
    7.7 矿冶与社会第219-225页
        7.7.1 矿冶生活—以皖南中西段为例第219-221页
        7.7.2 族群探索第221-222页
        7.7.3 早期青铜产业格局第222-225页
8 结语第225-227页
    8.1 结论第225页
    8.2 展望第225-227页
参考文献第227-240页
附录A 长江中下游早期青铜冶金相关遗址自然地理简况第240-243页
附录B 本文所引鄂东南、赣西北、铜陵、宁镇地区铅同位素比值数据第243-246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246-248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248页

论文共2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基于靶标酶结构的降解机制研究
下一篇:技艺与皇权:清宫造办处的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