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13-39页 |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 1.2 锂硫电池简介 | 第14-17页 |
| 1.2.1 锂硫电池充放电反应机理 | 第14-16页 |
| 1.2.2 锂硫电池容量损失与衰减机理 | 第16-17页 |
| 1.3 锂硫电池研究进展 | 第17-36页 |
| 1.3.1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32页 |
| 1.3.2 锂硫电池隔膜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 1.3.3 锂硫电池其他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36-3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9-45页 |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39-40页 |
| 2.1.1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 2.1.2 实验设备 | 第40页 |
| 2.2 材料表征 | 第40-43页 |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0-41页 |
| 2.2.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1页 |
| 2.2.3 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41-42页 |
| 2.2.4 氮吸脱附等温线测定 | 第42页 |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42页 |
| 2.2.6 拉曼光谱 | 第42-43页 |
| 2.2.7 元素分析 | 第43页 |
|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3-45页 |
| 2.3.1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43页 |
| 2.3.2 循环伏安测试 | 第43-44页 |
| 2.3.3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44-45页 |
| 3 g-C_3N_4/C复合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与研究 | 第45-65页 |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 3.2 材料制备 | 第46-47页 |
| 3.2.1 氮化碳(g-C_3N_4)的制备 | 第46页 |
| 3.2.2 大孔碳材料(MPC)的制备 | 第46页 |
| 3.2.3 复合材料g-C_3N_4@MPC的制备 | 第46-47页 |
| 3.2.4 正极材料制备 | 第47页 |
| 3.2.5 电池组装 | 第47页 |
| 3.3 g-C_3N_4+Super P在锂硫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7-54页 |
| 3.3.1 XRD表征 | 第47-48页 |
| 3.3.2 形貌分析 | 第48-49页 |
| 3.3.3 孔结构分析 | 第49-50页 |
| 3.3.4 XPS分析 | 第50-51页 |
| 3.3.5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1-54页 |
| 3.4 g-C_3N_4+MPC在锂硫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4-57页 |
| 3.4.1 物理表征分析 | 第54-55页 |
| 3.4.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5-57页 |
| 3.5 g-C_3N_4@MPC在锂硫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7-63页 |
| 3.5.1 XRD分析 | 第57-58页 |
| 3.5.2 形貌分析 | 第58-59页 |
| 3.5.3 元素分析 | 第59-60页 |
| 3.5.4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0-63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4 生物质型多孔碳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与研究 | 第65-81页 |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 4.2 材料制备 | 第66页 |
| 4.2.1 生物质型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 第66页 |
| 4.2.2 正极材料制备 | 第66页 |
| 4.2.3 电池组装 | 第66页 |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6-79页 |
| 4.3.1 形貌分析 | 第66-68页 |
| 4.3.2 XRD和Raman分析 | 第68-69页 |
| 4.3.3 孔结构分析 | 第69-71页 |
| 4.3.4 元素分析 | 第71页 |
| 4.3.5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71-7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5 PBI-PEO改性隔膜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与研究 | 第81-89页 |
| 5.1 引言 | 第81页 |
| 5.2 材料制备 | 第81-82页 |
| 5.2.1 PBI-PEO@PP改性隔膜制备 | 第81-82页 |
| 5.2.2 正极材料制备 | 第82页 |
| 5.2.3 电池组装 | 第82页 |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2-88页 |
| 5.3.1 形貌分析 | 第82-83页 |
| 5.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83-8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3页 |
| 6.1 本文结论 | 第89-90页 |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成果 | 第90-91页 |
| 6.3 本文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10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