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1.1 地质聚合简介 | 第12-19页 |
1.1.1 地质聚合物的概念 | 第12页 |
1.1.2 地质聚合物的结构及反应机理 | 第12-14页 |
1.1.3 地质聚合物的特点和性质 | 第14-17页 |
1.1.4 地质聚合物的应用 | 第17-19页 |
1.2 地质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1.2.1 原材料种类 | 第19页 |
1.2.2 原料的细度 | 第19-20页 |
1.2.3 碱激发剂的浓度 | 第20页 |
1.2.4 碱金属离子的种类 | 第20页 |
1.2.5 水玻璃硅酸钠的含量 | 第20-21页 |
1.2.6 养护条件的影响 | 第21页 |
1.3 地质聚合物复合材料 | 第21-23页 |
1.3.1 复合材料概述 | 第21页 |
1.3.2 颗粒增强体对地质聚合物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3 纤维增强体对地质聚合物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1.4 多孔材料 | 第23-25页 |
1.4.1 多孔材料概述 | 第23-24页 |
1.4.2 地质聚合物多孔材料 | 第24-25页 |
1.4.3 多孔材料的应用 | 第25页 |
1.5 梯度材料 | 第25-27页 |
1.5.1 梯度材料概述 | 第25-26页 |
1.5.2 梯度多孔材料概述 | 第26-27页 |
1.6 生物活性材料 | 第27-28页 |
1.6.1 生物活性材料概述 | 第27页 |
1.6.2 羟基磷灰石生物材料概述 | 第27-28页 |
1.7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7.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8页 |
1.7.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促进剂增强地质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 | 第30-48页 |
2.1 前言 | 第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3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30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30-31页 |
2.2.3 地质聚合物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4 促进剂增强地质聚合物的制备 | 第32页 |
2.2.5 表征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6页 |
2.3.1 反应组分影响因素 | 第33-36页 |
2.3.2 密度和孔隙率 | 第36-37页 |
2.3.3 扫描电镜 | 第37-38页 |
2.3.4 X-射线衍射 | 第38-39页 |
2.3.5 红外光谱 | 第39-41页 |
2.3.6 X-射线能谱 | 第41-42页 |
2.3.7 热重 | 第42-44页 |
2.3.8 力学性能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碳化硅增强地质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 | 第48-60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48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48-49页 |
3.2.3 碳化硅增强地质聚合物的制备 | 第49页 |
3.2.4 表征 | 第49-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3.3.1 碳化硅 | 第50-51页 |
3.3.2 密度和孔隙率 | 第51-52页 |
3.3.3 扫描电镜 | 第52-54页 |
3.3.4 X-射线衍射 | 第54页 |
3.3.5 力学性能 | 第54-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地质聚合物梯度多孔材料的制备 | 第60-72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0-62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60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60-61页 |
4.2.3 多孔地质聚合物/HA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1-62页 |
4.2.4 梯度多孔地质聚合物/HA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2页 |
4.2.5 表征 | 第6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0页 |
4.3.1 发泡机理 | 第62-63页 |
4.3.2 密度和孔隙率 | 第63-64页 |
4.3.3 扫描电镜 | 第64-67页 |
4.3.4 X-射线衍射 | 第67-68页 |
4.3.5 力学性能 | 第68-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