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案 | 第12-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相关基本概念及理论 | 第14-24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突发事件 | 第14页 |
二、网络舆情 | 第14-15页 |
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 第15页 |
第二节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15-17页 |
一、内容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 第15-16页 |
二、主题的匿名性和虚拟性 | 第16页 |
三、过程的难控性和速成性 | 第16-17页 |
四、交流的平等性和情绪性 | 第17页 |
第三节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变 | 第17-21页 |
一、形成阶段 | 第17-18页 |
二、扩散阶段 | 第18-19页 |
三、爆发阶段 | 第19-20页 |
四、终结阶段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原因 | 第21-24页 |
一、利益相关 | 第21-22页 |
二、价值认同 | 第22-23页 |
三、情感共鸣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以“昆明PX事件”为例 | 第24-32页 |
第一节 事件的形成演变过程 | 第24-28页 |
一、形成阶段:2012 年底—2013 年5月 4 日 | 第24页 |
二、扩散阶段:2013 年5月 4—13 日 | 第24-25页 |
三、爆发阶段:2013 年5月 14--28 日 | 第25-26页 |
四、终结阶段:2013 年5月 29 日--6 月27日 | 第26页 |
五、PX事件发帖及转发的统计分析 | 第26-28页 |
第二节 该类事件的演化博弈机制分析 | 第28-32页 |
一、完全理性的博弈机制 | 第28-29页 |
二、有限理性演化博弈机制 | 第29-31页 |
三、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2-44页 |
第一节 舆情管理观念存在问题 | 第32-34页 |
一、对目前形势缺乏准确认识 | 第32-33页 |
二、舆情管理的目标不明确 | 第33页 |
三、包容能力差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舆情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一、舆情监测机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二、舆情预警机制需要完善 | 第35-36页 |
三、舆情处理联动机制需要加强 | 第36-37页 |
四、问责机制有待改变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舆情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一、与公众的沟通不够 | 第38页 |
二、政府形象的修复有所欠缺 | 第38-39页 |
三、舆情管理者的应对技巧不足 | 第39-40页 |
第四节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0-44页 |
一、制度不健全是最本质因素 | 第40页 |
二、现实社会矛盾无法得到有效疏解 | 第40-41页 |
三、网络舆情事件的非理性特点增大政府应对难度 | 第41-42页 |
四、公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 | 第42页 |
五、公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对政府网络治理提出挑战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国外治理模式及其启示 | 第44-49页 |
第一节 宽松的欧美模式 | 第44-46页 |
一、美国的“政府与社会协调监管”模式 | 第44-45页 |
二、加拿大的“完备的互联网监管机构和体系”模式 | 第45页 |
三、法国的“政府、行业和用户三方共同调控”模式 | 第45-46页 |
第二节 严格的亚洲模式 | 第46-47页 |
一、韩国的“实名制管理”模式 | 第46页 |
二、新加坡的“将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置于首位”模式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对我国的启示 | 第47-49页 |
一、健全和完善网络立法体系,营造网络舆情法制环境 | 第47页 |
二、增强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发,强化网络安全维护 | 第47页 |
三、广泛开展公民网络素养教育,形成自律机制 | 第47-48页 |
四、树立正确的政府信息公开理念,实现透明治理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加强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对策 | 第49-58页 |
第一节 完善舆情管理机制 | 第49-53页 |
一、完善舆情的监测机制 | 第49-50页 |
二、完善舆情的预警机制 | 第50-51页 |
三、完善舆情管理的联动机制 | 第51-53页 |
第二节 转变舆情管理观念 | 第53-55页 |
一、提高对目前形势的认识 | 第53页 |
二、明确舆情管理的目的 | 第53-54页 |
三、正确对待不同声音 | 第54-55页 |
第三节 改善舆情管理方法 | 第55-58页 |
一、加强与媒体及公众的沟通 | 第55-56页 |
二、提高管理者的应对技巧 | 第56-57页 |
三、做好事后政府形象修复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