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工材料论文--超导体、超导体材料论文

超导电工材料Nb3Al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41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文献综述第14-38页
        1.2.1 超导电性概述第14-19页
        1.2.2 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第19-21页
        1.2.3 Nb_3Al超导体的研究现状第21-38页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第38-39页
    1.4 本文结构第39-41页
第2章 Nb_3Al的实验制备与表征第41-52页
    2.1 引言第41-42页
    2.2 实验中制备Nb_3Al超导材料所采用的主要方法第42-45页
        2.2.1 低温制备方法——高能球磨法第42-44页
        2.2.2 高温制备方法——热扩散法和RHQT法第44-45页
    2.3 表征方法第45-51页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45-47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SEM)分析第47-49页
        2.3.3 磁性测量分析第49-50页
        2.3.4 电输运测量分析第50-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对Nb_3Al低温成相制备方法的探索——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Nb_3Al超导体及其性能研究第52-79页
    3.1 引言第52-53页
    3.2 烧结温度对Nb_3Al物相演变、微观结构及超导性能的影响第53-60页
        3.2.1 实验第53-54页
        3.2.2 结果及讨论第54-60页
    3.3 名义化学组份对Nb_3Al物相演变、微观结构及超导性能的影响第60-66页
        3.3.1 实验第60-61页
        3.3.2 结果与讨论第61-66页
    3.4 烧结保温时间对Nb_3Al物相演变、微观结构及超导性能的影响实验第66-71页
        3.4.1 实验第66-67页
        3.4.2 结果及讨论第67-71页
    3.5 低温成相工艺制备的Nb_3Al样品的超导性能研究第71-77页
    3.6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4章 提高机械合金化Nb_3Al超导电性的探索——Ge、Sn掺杂对Nb_3Al超导电性的影响第79-107页
    4.1 Ge掺杂对Nb_3(Al_(1-x)Ge_x)样品超导性能的影响第79-97页
        4.1.1 引言第79-80页
        4.1.2 实验第80-82页
        4.1.3 结果及讨论第82-95页
        4.1.4 小结第95-97页
    4.2 Sn掺杂对Nb_3Al超导性能的影响第97-105页
        4.2.1 引言第97页
        4.2.2 实验第97-98页
        4.2.3 结果及讨论第98-105页
        4.2.4 小结第105页
    4.3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4.3.1 Ge掺杂对Nb_3(Al_(1-x)Ge_x)样品超导性能的影响第105-106页
        4.3.2 Sn掺杂对Nb_3(Al_(1-x)Sn_x)样品超导性能的影响第106-107页
第5章 在改善机械合金化Nb_3Al机械加工性能的同时——Mg、Ir掺杂对机械合金化Nb_3Al超导性能的影响第107-125页
    5.1 Mg掺杂对Nb_3Al超导性能的影响第107-115页
        5.1.1 引言第107页
        5.1.2 实验第107-108页
        5.1.3 结果及讨论第108-114页
        5.1.4 小结第114-115页
    5.2 Ir掺杂对机械合金化Nb_3Al超导性能的影响第115-123页
        5.2.1 引言第115页
        5.2.2 实验第115-116页
        5.2.3 结果及讨论第116-123页
        5.2.4 小结第123页
    5.3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5.3.1 Mg掺杂对Nb_3(Al_(1-x)Mg_x)样品超导性能的影响第123-124页
        5.3.2 Ir掺杂对Nb_3(Al_(1-x)Ir_x)样品超导性能的影响第124-125页
第6章 改善机械合金化Nb_3Al超导性能的其他探索——不同制备工艺的比较第125-139页
    6.1 引言第125页
    6.2 实验第125-127页
    6.3 结果及讨论第127-137页
    6.4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结论第139-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2-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铁钢轨波磨成因及其对车辆/轨道行为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风险调控原理的高地震烈度山区选线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