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

下一代无线网络的预编码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符号对照表第11-12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2-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2页
   ·无线网络发展概述第16-23页
     ·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第18页
     ·下一代无线网络的关键技术第18-23页
       ·新的信号处理技术第19-20页
       ·新型的网络架构及协调技术第20-23页
       ·挖掘新的频率资源第23页
   ·预编码技术介绍第23-29页
     ·预编码的发展及标准化现状第23-25页
     ·预编码的应用第25-29页
       ·规避干扰第25-26页
       ·最小化系统功率第26-27页
       ·最小化均方误差第27页
       ·最大化速率、信干噪比第27-28页
       ·用于能量传输或能效第28-29页
   ·论文的主要贡献及结构安排第29-32页
第二章 单向中继辅助的小区网络预编码设计第32-60页
   ·引言第32-34页
     ·相关工作第32-34页
   ·中继辅助网络系统模型第34-37页
   ·基于零空间的频谱效率最大化算法第37-46页
     ·预编码结构第37-39页
     ·基站预编码设计第39-44页
     ·中继预编码A的设计第44-46页
     ·基站和中继预编码的联合设计第46页
   ·基于正交空间的频谱效率最大化算法第46-48页
   ·最大化能效算法第48-50页
     ·最大化能效的基站预编码设计第48-49页
     ·最大化能效的中继预编码设计第49页
     ·联合设计第49-50页
   ·仿真验证与分析第50-59页
     ·所提算法的性能验证第53-56页
     ·收敛性和复杂度分析第56-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三章 双向中继辅助的小区网络预编码设计第60-76页
   ·引言第60-61页
   ·系统模型第61-63页
   ·所提的能效平衡算法第63-71页
     ·Dinkelbach方法第63页
     ·算法3中步骤4的求解第63-67页
     ·算法的收敛性复杂度及应用分析第67-71页
   ·仿真验证分析第71-75页
     ·收敛性验证第71-74页
     ·所提算法的性能分析第74-75页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四章 基于干扰对齐的认知网络预编码设计第76-88页
   ·引言第76-77页
   ·系统模型第77-78页
   ·基于子空间优化的干扰对齐方法第78-82页
     ·问题建模及求解第78-82页
     ·算法的收敛性分析第82页
   ·仿真分析与讨论第82-87页
     ·现有干扰对齐方法简介第82-84页
     ·性能对比与分析第84-86页
     ·复杂度分析第86-87页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基于协作的认知网络预编码设计第88-104页
   ·引言第88-89页
   ·系统模型第89-91页
   ·联合接纳控制和预编码设计算法第91-98页
     ·可行性分析和接纳控制第91-93页
     ·更新可达速率γ_κ第93-94页
     ·使用多嵌段近似方法更新速率谱第94-97页
     ·收敛性和应用分析第97-98页
   ·仿真验证和分析第98-102页
     ·接纳控制验证第98-99页
     ·加权和速率仿真验证第99-101页
     ·复杂度分析第101-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4-108页
   ·全文总结第104-105页
   ·后续工作展望第105-108页
附录A:基于正交空间的预编码在多中继网络中的应用第108-110页
附录B:定理3.1的证明第110-114页
附录C:大规模天线的天线选择策略第114-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作者简介第130-131页
 1. 基本情况第130页
 2. 教育背景第130页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0-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干扰对齐的异构网络干扰管理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