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网络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般概述 | 第15-23页 |
·网络传播概述 | 第15-19页 |
·网络传播的概念 | 第15-16页 |
·网络传播的特征 | 第16-17页 |
·网络传播的类型 | 第17-19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述 | 第19-23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 第19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涵义 | 第19-20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特征 | 第20-23页 |
3 网络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系 | 第23-29页 |
·网络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3-24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 | 第23-24页 |
·网络传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 第24页 |
·网络传播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必然选择 | 第24-26页 |
·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领域 | 第24-25页 |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渠道 | 第25页 |
·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 | 第25页 |
·优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理念 | 第25-26页 |
·可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借鉴的网络传播理论 | 第26-29页 |
·“把关人”理论 | 第26-27页 |
·“议程设置”理论 | 第27页 |
·“沉默的螺旋”假说 | 第27-28页 |
·“培养”理论 | 第28-29页 |
4 网络传播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网络传播内容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教化内容出现问题 | 第29页 |
·网络传播的信息资源出现问题 | 第29-30页 |
·网络传播主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主体队伍出现失调现象 | 第30页 |
·主体教育理念技术落后 | 第30-31页 |
·主体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 第31页 |
·网络传播受众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心理方面的问题 | 第31-32页 |
·行为方面的问题 | 第32页 |
·道德方面的问题 | 第32页 |
·网络传播渠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传播平台利用情况低下 | 第32-33页 |
·新老传播渠道存在冲突 | 第33页 |
·传播媒介定位不够准确 | 第33-34页 |
5 网络传播视阈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 第34-43页 |
·构建多元平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 | 第34-36页 |
·重视传统媒介源 | 第34-35页 |
·坚守网络主阵地 | 第35页 |
·丰富校园新媒体 | 第35-36页 |
·革新教育模式,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形式 | 第36-38页 |
·拓展第二课堂 | 第36-37页 |
·开展慕课微课 | 第37-38页 |
·完善课程体系 | 第38页 |
·提升媒介素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 第38-40页 |
·培养教育传播者的媒介素养 | 第38-39页 |
·提升教育传播者的综合素质 | 第39页 |
·打造针对性较强的专项队伍 | 第39-40页 |
·营造适宜氛围,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 第40-41页 |
·重视把关理论,净化网络环境 | 第40页 |
·健全管理制度,保障网络安全 | 第40-41页 |
·应运网络技术,引导网络舆论 | 第41页 |
·强化传播效果,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技巧 | 第41-43页 |
·“议程设置”传播技巧的应用 | 第41-42页 |
·“沉默的螺旋”传播技巧的应用 | 第42页 |
·“培养”传播技巧的应用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科研获奖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