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路线 | 第12-14页 |
·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 第15-17页 |
·工业化 | 第15-16页 |
·信息化 | 第16页 |
·城镇化 | 第16-17页 |
·农业现代化 | 第17页 |
·“四化”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关系研究 | 第17-20页 |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 第17-18页 |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 第18页 |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 第18-19页 |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 第19页 |
·“四化”协调发展 | 第19-20页 |
·“四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 第20-21页 |
·“四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0-21页 |
·“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 第21页 |
·文献述评 | 第21-22页 |
3“四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价方法 | 第22-34页 |
·“四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2-23页 |
·客观性原则 | 第22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22页 |
·重点性原则 | 第22-23页 |
·可比性原则 | 第23页 |
·可行性原则 | 第23页 |
·“四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3-28页 |
·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 | 第23-24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28页 |
·“四化”协调发展评价方法及模型 | 第28-34页 |
·“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 | 第28-30页 |
·“四化”协调度模型 | 第30-31页 |
·“四化”协调发展度模型 | 第31-32页 |
·“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 | 第32-34页 |
4 浙江省“四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34-67页 |
·数据来源 | 第34页 |
·浙江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 第34-43页 |
·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 第34-37页 |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 第37-39页 |
·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 第39-41页 |
·农业现代化化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 第41-43页 |
·浙江省“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 第43-52页 |
·浙江省“四化”子系统发展水平测度 | 第43-49页 |
·浙江省“四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第49-50页 |
·浙江省“四化”协调度评价 | 第50-51页 |
·浙江省“四化”协调发展度评价 | 第51-52页 |
·浙江省“四化”空间分异情况 | 第52-62页 |
·浙江省“四化”子系统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情况 | 第53-58页 |
·浙江省“四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情况 | 第58-59页 |
·浙江省“四化”协调度空间分异情况 | 第59-61页 |
·浙江省“四化”协调发展度空间分异情况 | 第61-62页 |
·浙江省“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自相关研究 | 第62-65页 |
·浙江省“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全局自相关分析 | 第62-63页 |
·浙江省“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局部自相关分析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67-72页 |
·基本结论 | 第67-68页 |
·政策建议 | 第68-70页 |
·大力发展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提高“四化”协调发展水平 | 第68-69页 |
·发挥空间相关性优势,缩小地区间的“四化”发展差异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