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煤层开采卸压作用相邻区段防突效果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矿山压力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瓦斯突出预测与防治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煤层卸压带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2 卸压带防突效果机理分析 | 第18-24页 |
·卸压带形成理论分析 | 第18-21页 |
·采空区周围矿山压力及其显现 | 第18-19页 |
·煤层支撑压力分布构成 | 第19-21页 |
·卸压带影响范围瓦斯排放防突效果理论分析 | 第21-23页 |
·煤层中瓦斯赋存状态 | 第21-22页 |
·煤体变形造成煤层卸压和透气性增加 | 第22-23页 |
·煤体变形对瓦斯解吸、排放和抽采的影响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试验矿井及区域概况 | 第24-28页 |
·矿井概况 | 第24-25页 |
·煤系及地质构造概况 | 第25-26页 |
·煤系及煤层概况 | 第25-26页 |
·地质构造概况 | 第26页 |
·古汉山煤层破坏情况 | 第26页 |
·实验区概况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卸压带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28-46页 |
·RFPA软件的介绍 | 第28页 |
·数值研究卸压带实验地点概况 | 第28-29页 |
·工作面概况 | 第28页 |
·地质与瓦斯情况 | 第28-29页 |
·数值模拟考察 | 第29-44页 |
·建立计算模型 | 第29-30页 |
·数值模型类型及分析 | 第30-31页 |
·开采顶分层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1-38页 |
·全层放顶煤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8-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5 残存瓦斯含量、压力考察卸压带范围 | 第46-52页 |
·沿空煤体残存瓦斯含量、压力特征研究 | 第46-47页 |
·残存瓦斯含量、压力确定卸压范围 | 第47-50页 |
·14001运输巷残存瓦斯含量考察 | 第47-49页 |
·14001运输巷沿空掘进残存瓦斯压力考察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6 突出危险预测指标考察卸压带范围 | 第52-64页 |
·煤巷掘进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 | 第52-53页 |
·煤巷掘进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理论分析 | 第52-53页 |
·古汉山二 1煤层突出主导因素分析 | 第53页 |
·14001运输巷突出危险预测指标考察卸压带范围 | 第53-62页 |
·14001运输巷突出危险预测指标测定 | 第53-62页 |
·14001运输巷卸压带考察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7 卸压带的宽度综合考察 | 第64-68页 |
·采空区相邻区段煤层无突出危险范围考察 | 第64-65页 |
·依据数值模拟结果确定考察范围 | 第64-65页 |
·依据瓦斯含量结果确定考察范围 | 第65页 |
·依据突出危险指标测定结果确定考察范围 | 第65页 |
·综合确定煤层无突出危险卸压范围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8 研究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