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符号和缩略语说明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棉花黄萎病 | 第16-18页 |
·棉花黄萎病的危害 | 第16页 |
·棉花黄萎病的症状及致病机制 | 第16-17页 |
·棉花抗黄萎病的机制 | 第17-18页 |
·棉花黄萎病防治困难 | 第18页 |
·内生细菌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内生菌的定义 | 第19页 |
·影响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 第19页 |
·用于生物防治的内生细菌的种类 | 第19-20页 |
·内生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优点 | 第20页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作用机理 | 第20-23页 |
·营养和空间位点的竞争 | 第21页 |
·生防菌介导诱导系统抗性 | 第21-22页 |
·生防菌的抑菌作用 | 第22-23页 |
·一氧化氮及其在抗病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 第23-27页 |
·植物中NO的来源 | 第23页 |
·NO与植物抗病反应 | 第23-24页 |
·NO与H_2O_2的关系 | 第24-25页 |
·NO与Ca~(2+)的关系 | 第25页 |
·NO与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 | 第25-27页 |
·芽孢杆菌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 | 第27-30页 |
·脂肽类抗生素种类及结构 | 第27页 |
·脂肽类抗生素合成基因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脂肽类抗生素对寄主在植物组织中定殖的作用 | 第28页 |
·脂肽类抗生素的抑菌机制 | 第28-29页 |
·脂肽类抗生素诱导抗性的研究 | 第29-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30-34页 |
·棉花黄萎病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30-31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31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第二章 棉花品种中内生细菌的群体动态及其对黄萎病的拮抗性 | 第34-50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棉花品种与病原菌株 | 第34页 |
·主要培养基、试剂 | 第34-35页 |
·仪器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 | 第35-36页 |
·内生细菌分离与计数 | 第36页 |
·内生细菌体外抑菌作用测定 | 第36页 |
·ARDRA和菌的鉴定 | 第36-37页 |
·检测生防相关性状 | 第37-38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8页 |
·结果 | 第38-45页 |
·不同抗病性品种中功能群体内生菌的组成 | 第38-39页 |
·不同抗性品种和不同功能群体中拮抗内生细菌的比例 | 第39-40页 |
·可培养拮抗内生菌的多样性 | 第40-42页 |
·拮抗菌促生及生防相关性状的检测 | 第42-45页 |
·讨论 | 第45-50页 |
第三章 拮抗内生菌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作用 | 第50-60页 |
·材料 | 第50-51页 |
·供试菌株、棉花品种和病原菌 | 第50页 |
·主要培养基和仪器 | 第50-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拮抗细菌的菌体悬浮液制备 | 第51页 |
·V1070分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51页 |
·V1070麦粒菌种的制备 | 第51页 |
·供试细菌温室诱抗效果测定 | 第51-52页 |
·温室盆栽控病试验 | 第52页 |
·田间生防效果试验 | 第52-53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3页 |
·结果 | 第53-57页 |
·温室挑战接种诱抗效果测定 | 第53-54页 |
·盆栽控病试验测定 | 第54-55页 |
·田间控病试验效果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7-60页 |
第四章 菌株841P-3的鉴定及其提高棉花黄萎病抗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60-72页 |
·材料 | 第60-61页 |
·供试菌株,棉花品种和病原菌株 | 第60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0-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菌株841P-3的生理生化鉴定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61页 |
·菌株841P-3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61页 |
·菌体悬浮液制备 | 第61页 |
·菌株841P-3内生性鉴定及定殖的数量 | 第61-62页 |
·菌株841P-3对种子萌发萌发、出苗率及生长的影响 | 第62页 |
·菌株841P-3诱导抗性的检测 | 第6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2页 |
·结果 | 第62-69页 |
·菌株841P-3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 | 第62-63页 |
·菌株841P-3的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63-64页 |
·菌株841P-3对病菌V1070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64页 |
·菌株841P-3的内生性鉴定及存活的动态 | 第64-67页 |
·菌株841P-3对棉花种子萌发、出苗率及生长的影响 | 第67页 |
·菌株841P-3诱导抗病性的验证 | 第67-69页 |
·讨论 | 第69-72页 |
第五章 假单胞菌841P-3诱导抗性机理的研究 | 第72-96页 |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供试菌株及品种 | 第73页 |
·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73页 |
·实验方法 | 第73-78页 |
·木质素的组织化学检测 | 第73页 |
·胼胝质的检测 | 第73-74页 |
·抗病相关物质的检测 | 第74页 |
·抗病相关物质基因的表达 | 第74-77页 |
·Ca~(2+)的检测和定量 | 第77-78页 |
·H_2O_2的检测和定量 | 第78页 |
·NO含量测定 | 第78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78页 |
·结果 | 第78-92页 |
·菌株841P-3诱导木质化和胼胝质的沉积 | 第78-79页 |
·菌株841P-3抗病相关物质的变化 | 第79-80页 |
·菌株841P-3诱导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80页 |
·菌株841P-3诱导MAPK基因的表达 | 第80-84页 |
·菌株841P-3诱导转录因子WRKY基因的表达 | 第84-85页 |
·菌株841P-3诱导胞内Ca~(2+)的增加 | 第85页 |
·菌株841P-3诱导H_2O_2的爆发 | 第85-88页 |
·菌株841P-3诱导棉花表皮细胞NO的产生 | 第88页 |
·NO参与菌株841P-3诱导的胼胝质的沉积 | 第88-89页 |
·NO参与菌株841P-3诱导的防御反应 | 第89-92页 |
·讨论 | 第92-96页 |
第六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41B-1抑菌物质鉴定及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作用 | 第96-112页 |
·材料 | 第96-97页 |
·供试菌株和植物 | 第96页 |
·培养基、试剂和仪器 | 第96-97页 |
·实验方法 | 第97-99页 |
·菌株41B-1的生理生化鉴定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97页 |
·菌株41B-1及其发酵产物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第97页 |
·菌株41B-1发酵产物的抗菌特性与生长的关系 | 第97页 |
·抑菌物质的分离鉴定 | 第97-98页 |
·抑菌物质对其它类型的黄萎病的抑制作用 | 第98页 |
·抑菌物质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其防效的影响 | 第98页 |
·抑菌物质对黄萎病菌V1070微菌核的抑制作用 | 第98-99页 |
·结果 | 第99-108页 |
·菌株41B-1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 | 第99-102页 |
·菌株41B-1的16S rRNA与gyrA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102页 |
·菌株41B-1和发酵产物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抑菌物质的稳定性 | 第103页 |
·发酵液中抑菌物质的分离鉴定 | 第103-104页 |
·抑菌物质对其它类型的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104-106页 |
·伊枯草菌素对棉花种子萌发的安全性 | 第106-107页 |
·伊枯草菌素对微菌核的防治作用 | 第107-108页 |
·讨论 | 第108-112页 |
第七章 伊枯草菌素对黄萎病菌的抑菌机理及介导的棉花防御反应 | 第112-134页 |
·材料 | 第112-113页 |
·供试菌株和植物 | 第112页 |
·培养基和试剂 | 第112-113页 |
·实验方法 | 第113-117页 |
·伊枯草菌素诱导黄萎病菌的细胞死亡 | 第113页 |
·黄萎病菌活性氧和细胞形态的检测 | 第113页 |
·透射电镜观察抑菌物质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113页 |
·细胞壁水解酶的检测 | 第113页 |
·V1070基因表达检测 | 第113页 |
·V1070的MAKP的蛋白磷酸化检测 | 第113-115页 |
·植物防御相关基因的检测 | 第115页 |
·过氧化氢和胼胝质的检测 | 第115-117页 |
·结果 | 第117-126页 |
·伊枯草菌素诱导黄萎病菌的细胞死亡 | 第117-118页 |
·ROS涉及伊枯草菌素诱导V1070细胞死亡 | 第118页 |
·伊枯草菌素诱导黄萎病菌Hog1-MAPK的磷酸化及细胞甘油的聚积 | 第118-119页 |
·伊枯草菌素诱导细胞壁水解酶的分泌导致细胞壁完整性缺失 | 第119页 |
·伊枯草菌素影响细胞壁完整性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和Slt2-MAPK的磷酸化 | 第119-120页 |
·黄萎病菌V1070的细胞壁完整性是抵抗伊枯草菌素所必须的 | 第120-122页 |
·伊枯草菌素作为激发子诱导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122-123页 |
·伊枯草菌素介导的防御反应涉及PAMP激发的免疫反应 | 第123-126页 |
·讨论 | 第126-134页 |
全文总结 | 第134-136页 |
创新点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60页 |
附录 | 第160-162页 |
文章发表情况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