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辣椒疫病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辣椒疫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1-12页 |
| ·辣椒疫病的发生规律 | 第12页 |
| ·辣椒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 ·种传病原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传统检测种传病原菌方法 | 第13页 |
| ·选择性培养基检测种传病原菌方法 | 第13-14页 |
| ·免疫学检测种传病原菌方法 | 第14页 |
| ·分子生物学检测种传病原菌方法 | 第14-15页 |
| ·种子带菌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物理方法 | 第15页 |
| ·化学方法 | 第15-1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辣椒疫病种子带菌技术的研究 | 第17-22页 |
|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1页 |
| ·不同接种方法对辣椒疫病种子带菌的影响 | 第18-20页 |
| ·不同接种浓度对辣椒疫病种子带菌的影响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辣椒疫病初侵染源及传播途径的研究 | 第22-3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 ·辣椒疫病种子带菌的研究 | 第24-27页 |
| ·辣椒疫病土壤带菌的研究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辣椒疫病种子带菌选择性培养基检测技术的研究 | 第30-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 ·辣椒疫霉菌选择性培养基配方的研究 | 第33-34页 |
| ·应用选择性培养基检测辣椒种子带菌情况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辣椒疫病种子带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研究 | 第36-48页 |
| ·试验材料 | 第36-38页 |
| ·试验方法 | 第38-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 ·辣椒疫霉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2页 |
| ·辣椒疫霉菌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 | 第42-43页 |
| ·辣椒疫霉菌特异性片段阳性质粒的构建 | 第43-45页 |
| ·辣椒疫霉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5-46页 |
|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辣椒疫病种子带菌情况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六章 辣椒疫病种子带菌处理技术的研究 | 第48-57页 |
| ·试验材料 | 第48-50页 |
| ·试验方法 | 第50-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 ·辣椒疫病防治药剂的离体筛选 | 第52页 |
| ·辣椒疫病防治药剂的活体筛选 | 第52页 |
| ·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辣椒疫霉菌毒力的测定 | 第52-54页 |
| ·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处理防治辣椒种子带菌效果 | 第54页 |
| ·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辣椒种子安全性的测定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7-62页 |
| ·讨论 | 第57-60页 |
| ·辣椒疫病种子带菌技术 | 第57页 |
| ·辣椒疫病的初侵染源及传播途径 | 第57-58页 |
| ·辣椒疫病种子带菌的检测技术 | 第58-59页 |
| ·辣椒疫病种子带菌的处理技术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 附录 | 第68-74页 |
| 导师评阅表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