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多环芳烃及其来源 | 第15-16页 |
| ·多环芳烃 | 第15页 |
| ·PAHs的来源 | 第15-16页 |
| ·PAHs的毒性与致毒机理 | 第16-18页 |
| ·PAHs的毒性 | 第16-17页 |
| ·PAHs致毒机理 | 第17-18页 |
| ·PAHs的DNA损伤效应机制 | 第18页 |
| ·植物彗星实验及其在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彗星实验 | 第18页 |
| ·非细胞彗星实验 | 第18-19页 |
| ·植物彗星实验在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 | 第19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彗星实验评价指标选择及其在菲对蚕豆DNA损伤中的应用 | 第22-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 ·供试植物 | 第22-23页 |
| ·细胞核分离 | 第23页 |
| ·彗星实验 | 第23页 |
| ·细胞彗星实验分析 | 第23-24页 |
| ·非细胞彗星实验分析 | 第24页 |
|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 ·DNA损伤评价参数的选择 | 第24-25页 |
| ·利用细胞彗星实验分析DNA损伤 | 第25-26页 |
| ·暴露时间对菲引起的DNA损伤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利用非细胞彗星实验分析DNA损伤 | 第27-28页 |
| ·讨论 | 第28-30页 |
| ·结论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菲、芘诱导的蚕豆氧化胁迫与DNA损伤之间的关系 | 第32-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 ·供试材料 | 第32-33页 |
| ·材料处理 | 第33页 |
| ·指标测定 | 第33-34页 |
|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 ·菲、芘对蚕豆SOD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菲、芘对蚕豆POD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 ·菲、芘对蚕豆CAT活性的影响 | 第36页 |
| ·菲、芘对蚕MDA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菲、芘对蚕豆的DNA损伤及维生素E对DNA损伤的抑制作用 | 第37-39页 |
| ·菲、芘浓度与抗氧化酶活性、MDA含量以及DNA损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多环芳烃致植物基因毒性的影响因素 | 第44-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 ·供试材料 | 第45页 |
| ·材料处理 | 第45页 |
| ·彗星实验 | 第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 ·PAHs不同污染强度对基因毒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种类PAHs对基因毒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 ·讨论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 ·总结 | 第50-51页 |
| ·创新点 | 第51页 |
| ·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