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第16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的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17-19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阐释 | 第19-25页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业主委员会 | 第19-20页 |
·城市社区治理 | 第20页 |
·业主委员会参与城市社区治理 | 第20-21页 |
·相关理论基础阐释 | 第21-24页 |
·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非政府组织理论 | 第22-23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从“维权”到“参与式治理”:业主委员会演进的理论逻辑 | 第24-25页 |
第3章 业主委员会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以泰州市区若干住宅小区为例 | 第25-35页 |
·泰州市区业主委员会运行状况 | 第25-27页 |
·相关制度 | 第25-26页 |
·运行程序 | 第26页 |
·成员结构 | 第26页 |
·参与社区治理的经验 | 第26-27页 |
·泰州市区物业管理工作概况 | 第27-30页 |
·物管工作的成效 | 第27-28页 |
·物管工作中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政府对物管工作的行政推动 | 第29-30页 |
·业主委员会参与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 | 第30-35页 |
·业主委员会组建艰难 | 第30-31页 |
·业主委员会治理主体地位不明确 | 第31-33页 |
·业主委员会制度不成熟 | 第33-35页 |
第4章 业主委员会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困境分析 | 第35-41页 |
·业委会获取支持的难度较大 | 第35-37页 |
·业主公约不完备 | 第35-36页 |
·业主之间利益的不一致 | 第36-37页 |
·业主与业主委员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 | 第37页 |
·政府对业主委员会运行的环境培育不足 | 第37-38页 |
·对业主委员会的发展缺乏法制保障 | 第37-38页 |
·对业主委员会的引导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8页 |
·对业主委员会的经费支持不到位 | 第38页 |
·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业主的利益博弈 | 第38-41页 |
·社区业主效益为先 | 第39页 |
·物业公司量入为出 | 第39页 |
·业主委员会作用偏离 | 第39-41页 |
第5章 域外业主委员会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41-45页 |
·新加坡业主委员会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 第41页 |
·中国香港业主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 第41-42页 |
·业主委员会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 第42-45页 |
·社区业主高度自治是关键 | 第42-43页 |
·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功能明确是前提 | 第43页 |
·政府角色定位清晰是基础 | 第43页 |
·对物业服务企业严格监管是保障 | 第43-45页 |
第6章 排解业主委员会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困境的对策建议 | 第45-51页 |
·健全业主委员会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 | 第45-46页 |
·完善业主委员会运行制度与操作手段 | 第46-48页 |
·建立行之有效的社区业主参与制度 | 第46-47页 |
·提高业主委员会的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 | 第47-48页 |
·建立对业主委员会的评估监管体系 | 第48页 |
·重构业主委员会与政府、居民委员会、物业企业的良性协调机制 | 第48-51页 |
·与政府实现优势互补 | 第48-49页 |
·与居民委员会分工合作 | 第49页 |
·与物业公司平等互助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