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村民的政治效能感及其参与行为研究--以苏南若干村为例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30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3-14页
     ·研究问题与目的第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研究现状与综述第14-23页
     ·国外及中国台湾的相关研究第14-18页
     ·国内的相关研究第18-22页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述评与本研究的缘起第22-23页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第23-28页
     ·研究方法第23-24页
     ·研究设计第24-28页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第28-30页
     ·可能的创新第28页
     ·存在的不足第28-30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阐释第30-38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30-33页
     ·政治效能感第30-31页
     ·政治参与行为第31-32页
     ·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行为的互动关系第32-33页
   ·相关理论的阐释第33-36页
     ·公民文化理论第33-34页
     ·参与民主理论第34-35页
     ·现代治理理论第35-36页
   ·乡村治理中村民的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行为第36-38页
第三章 村民政治效能感及其参与行为的实证分析第38-56页
   ·样本的选取与基本信息的统计第38-39页
   ·村民政治效能感的具体表现第39-43页
     ·村民的村级政治效能感第40-41页
     ·村民的政府级政治效能感第41-42页
     ·村民的内在政治效能感第42-43页
     ·村民的外在政治效能感第43页
   ·村民政治效能感的现状特点第43-45页
     ·村民的政治认知水平偏低,村民关注高层甚于基层第43-44页
     ·村民的内在影响力不高,并受到层级的限制第44页
     ·相比政府部门,村民认为村委会更在乎和重视村民第44-45页
     ·相比政府部门,村民认为村委会的回应力更好第45页
   ·村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实证分析第45-53页
     ·村民政治参与的行为范围第46-47页
     ·村民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第47-52页
     ·村民政治参与的行为强度第52-53页
   ·村民政治效能感与其政治参与行为强度的相关关系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村民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6-70页
   ·人口学特征因素对村民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第56-64页
     ·性别、年龄与政治效能感第56-58页
     ·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与政治效能感第58-60页
     ·收入水平、职业类型与政治效能感第60-61页
     ·宗教信仰、社区类型与政治效能感第61-64页
   ·客观环境因素对村民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第64-68页
     ·社会经济环境第64页
     ·政治制度环境第64-67页
     ·思想文化环境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调适与提升村民政治效能感的路径选择第70-78页
   ·发展农村经济,重视农村教育,激发村民的内在政治效能感第70-71页
     ·活跃市场经济,激励参与意识第70页
     ·提高教育水平,传播政治认知第70-71页
   ·塑造参与文化,转变治理理念,提升村民的外在政治效能感第71-73页
     ·革除传统弊病,培育参与文化第71-72页
     ·树立现代观念,实现合作治理第72-73页
   ·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创新基层参与方式,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第73-74页
     ·畅通表达渠道,提供制度保障第73-74页
     ·调整参与方式,加强有效回应第74页
   ·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培育协商民主经验,拓展村民参与空间第74-78页
     ·依靠民间组织,获取参与经验第74-76页
     ·运用协商民主,拓展参与空间第76-78页
结语与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附录第84-90页
致谢第90-9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失独老人自组织研究--基于南京市R组织的考察
下一篇:业主委员会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困境及其排解--以泰州市若干住宅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