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23页 |
·大豆 | 第9-12页 |
·大豆的营养成分 | 第9-10页 |
·大豆营养成分的功能研究 | 第10-11页 |
·大豆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11-12页 |
·大豆油 | 第12-16页 |
·大豆油的组成 | 第12-13页 |
·大豆油的营养价值 | 第13-15页 |
·大豆油的质量检测标准 | 第15-16页 |
·大豆油的回味 | 第16-21页 |
·油脂的氧化机理 | 第16页 |
·油脂氧化的检测方法 | 第16-19页 |
·常用检测脂质品质的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大豆油的回味 | 第20-21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实验原料 | 第23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确定大豆油回味的初始时间 | 第24-26页 |
·柱层析法收集甘油三酯 | 第26页 |
·柱层析逐级洗脱法分离大豆油 | 第26页 |
·添加实验 | 第26页 |
·分析测定引起回味的物质 | 第26-27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金属离子含量 | 第27页 |
·MK-6S TLC-FID棒状薄层色谱分析仪鉴定分离物质 | 第27-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63页 |
·确定大豆油回味的初始时间 | 第29-39页 |
·恒温60℃加热不同时间段过氧化值变化关系 | 第29-30页 |
·感官评价 | 第30-31页 |
·新鲜大豆油和60℃加热不同时间段油样的挥发性化合物分析 | 第31-39页 |
·柱层析法收集甘油三酯 | 第39页 |
·柱层析逐级洗脱法分离大豆油 | 第39页 |
·分析测定添加物质恒温加热31小时后引起回味的物质 | 第39-53页 |
·各组分过氧化值的变化关系 | 第39-40页 |
·各组分的感官评价 | 第40-41页 |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各组分挥发性化合物 | 第41-52页 |
·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法测定各组分非挥发性化合物 | 第52-53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金属离子含量 | 第53-54页 |
·MK-6S TLC-FID棒状薄层色谱分析仪鉴定分离物质 | 第54-59页 |
·柱层析87/13洗脱组分的分析 | 第54页 |
·柱层析75/25洗脱组分的鉴定 | 第54-55页 |
·柱层析50/50洗脱物的分析 | 第55-57页 |
·柱层析乙醚洗脱物的分析 | 第57-58页 |
·柱层析甲醇洗脱物的分析 | 第58-59页 |
·大豆油回味机理产生推断 | 第59-63页 |
·生成正戊基呋喃(及顺-3-壬烯醇)的机制推导 | 第59-60页 |
·生成顺-6-壬烯醛的机制推导 | 第60-61页 |
·生成2,4-癸二烯醛的机制推导 | 第61页 |
·生成正戊酸的机制推导 | 第61-63页 |
4 结论 | 第63-64页 |
5 展望 | 第64-65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8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