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19页 |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来源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豹斑构造的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豹斑构造定名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豹斑构造分类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豹斑构造成因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与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创新点 | 第17页 |
·工作量统计 | 第17-19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层特征 | 第19-33页 |
·豫西寒武系地质背景 | 第19-25页 |
·河南省寒武纪第二世沧浪铺期沉积环境 | 第19-20页 |
·区域地层概况 | 第20-22页 |
·区域沉积特征 | 第22-25页 |
·寒武系第二统朱砂洞组地层描述 | 第25-33页 |
·登封关.剖面描述 | 第25-29页 |
·鲁山辛集剖面描述 | 第29-33页 |
3 豹斑构造的特征与分类 | 第33-57页 |
·登封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朱砂洞组豹斑构造的宏观特征与形态分类 | 第33-43页 |
·豹斑构造的宏观特征 | 第33-35页 |
·豹斑构造的沉积特征 | 第35-39页 |
·豹斑构造的形态分类 | 第39-40页 |
·豹斑构造形态的垂向演化特征 | 第40-43页 |
·登封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朱砂洞组豹斑构造的微观特征与岩石学分类 | 第43-50页 |
·豹斑构造的微观特征 | 第43-48页 |
·豹斑构造的岩石学分类 | 第48-50页 |
·鲁山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朱砂洞组豹斑构造的特征 | 第50-53页 |
·豹斑构造的宏观特征 | 第50-53页 |
·豹斑构造的微观特征 | 第53页 |
·两个地区豹斑构造特征的对比与分析 | 第53-57页 |
4 豹斑形态的成因分析 | 第57-75页 |
·遗迹化石Thalassinoides的特征 | 第58-59页 |
·遗迹化石Thalassinoides的环境分布 | 第59-61页 |
·遗迹化石Thalassinoides的造迹生物 | 第61-62页 |
·典型Thalassinoides的形态结构解析 | 第62-66页 |
·登封地区豹斑构造系Thalassinoides潜穴系统的成因解释 | 第66-72页 |
·条带状豹斑的成因模式 | 第67-68页 |
·花斑状豹斑的成因模式 | 第68页 |
·网格状豹斑的成因模式 | 第68-70页 |
·登封地区豹斑构造的剖面分布特点 | 第70-72页 |
·两个地区成因的对比 | 第72-75页 |
5 豹斑白云岩化的成因分析 | 第75-81页 |
·白云岩化模式的发展进程 | 第75-77页 |
·白云岩化的成因分类 | 第77-79页 |
·豹斑白云化的过程 | 第79-81页 |
6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作者简历 | 第91-9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