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缩略语说明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44页 |
1. 高血压引起的微血管重构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微血管的定义 | 第18页 |
·微血管重构的定义 | 第18-19页 |
·小动脉重构的决定因素 | 第19-20页 |
·高血压病人的微血管重构和靶器官损害 | 第20-22页 |
·传统降压药对于高血压引起的微血管重构的治疗效果 | 第22页 |
2. 主动脉夹层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主动脉的结构 | 第22-23页 |
·主动脉夹层的定义 | 第23页 |
·主动脉夹层的分型 | 第23-24页 |
·主动脉夹层的发现和流行病学研究 | 第24-25页 |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进展 | 第27-28页 |
3. 中药丹参 | 第28-29页 |
·丹参的来源 | 第28页 |
·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28-29页 |
·丹酚酸的药理活性 | 第29页 |
4. 立题依据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44页 |
第二章 丹酚酸A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微血管重构研究 | 第44-7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5-47页 |
·实验细胞和动物 | 第45页 |
·试剂与耗材 | 第45-46页 |
·主要设备 | 第46-4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7-56页 |
·溶液配制 | 第47-48页 |
·丹酚酸A纯度检测 | 第48页 |
·实验动物分组和给药 | 第48-49页 |
·大鼠体重和无创血压的测定 | 第49-50页 |
·组织的石蜡样本及切片制作 | 第50-51页 |
·苏木素-伊红染色 | 第51页 |
·天狼猩红染色 | 第51-52页 |
·免疫荧光染色 | 第52页 |
·微血管血管张力检测 | 第52-53页 |
·微血管内皮电镜检测 | 第53页 |
·HUVEC的培养 | 第53-54页 |
·细胞增殖实验 | 第54页 |
·细胞划痕实验 | 第54页 |
·细胞迁移实验 | 第54-55页 |
·单层细胞跨膜电阻(TEER)实验 | 第55-56页 |
·单层细胞通透性实验 | 第56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6-68页 |
·丹酚酸A的结构和纯度 | 第56-57页 |
·丹酚酸A对于SHR体重和血压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丹酚酸A对于视网膜微血管重构的影响 | 第58-60页 |
·丹酚酸A对于肠系膜血管功能影响 | 第60-61页 |
·丹酚酸A对于肠系膜血管内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61-62页 |
·丹酚酸A对于肾脏微血管的影响 | 第62-63页 |
·丹酚酸A对于心脏微血管胶原沉积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丹酚酸A对于HUVECs增殖的影响 | 第64-65页 |
·丹酚酸A对于HUVECs划痕实验的影响 | 第65页 |
·丹酚酸A对于HUVECs迁移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丹酚酸A对于HUVECs跨膜电阻的影响 | 第66-67页 |
·丹酚酸A对于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第三章 单核/巨噬细胞在主动脉夹层疾病中时空变化研究 | 第73-9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4-76页 |
·实验动物 | 第74页 |
·试剂与耗材 | 第74-75页 |
·主要设备 | 第75-7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6-81页 |
·溶液配制 | 第76-77页 |
·实验动物分组和给药 | 第77页 |
·血常规检测 | 第77-78页 |
·动物取材和整体观检测 | 第78页 |
·组织的石蜡样本及切片制作 | 第78页 |
·苏木素-伊红染色 | 第78-79页 |
·天狼猩红-苦味酸染色 | 第79页 |
·地衣红染色 | 第79页 |
·Weigert氏间苯二酚品红染色 | 第79-80页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80-81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1-87页 |
·在动脉夹层形成过程中外周血中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时空变化 | 第81-82页 |
·胸腔整体观察 | 第82页 |
·离体主动脉整体观察 | 第82-83页 |
·不同时间段动脉夹层的发生率 | 第83页 |
·主动脉外层胶原损害程度和夹层形成的关系 | 第83-84页 |
·主动脉结构蛋白损害程度和夹层形成的关系 | 第84-86页 |
·在动脉夹层形成过程中主动脉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时空变化 | 第86页 |
·在动脉夹层形成过程中金属蛋白酶-12的时空变化 | 第86-87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全文结论 | 第93-94页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件 | 第98-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