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新寓言派与莫迪亚诺 | 第9-11页 |
| 1.新寓言派——历史的延续 | 第9-10页 |
| 2.莫迪亚诺——创作三阶段 | 第10-11页 |
| (二)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 第11-13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1.国外研究 | 第13页 |
| 2.国内研究 | 第13-15页 |
| (四)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一 “德占三部曲”中的“巴黎原型”及其置换 | 第16-24页 |
| (一)塞纳河的右岸和左岸:浮华的巴黎孤岛与持久的地下抵抗 | 第16-18页 |
| (二)星形广场:法国犹太人的起点和终点 | 第18-19页 |
| (三)环城大道:圆形巴黎的里与外 | 第19-21页 |
| (四)“巴黎原型”的置换 | 第21-24页 |
| 二 “海滩人”形象在“德占三部曲”中的原型探究 | 第24-34页 |
| (一)“海滩人”原型形象的内涵 | 第24-25页 |
| (二)“海滩人”形象——原型的复合 | 第25-32页 |
| 1.“替罪羊”原型:战争的持续影响 | 第25-28页 |
| 2.“阿都尼斯”原型:身份的更迭 | 第28-30页 |
| 3.“寻根者”原型:寻求父亲的儿子 | 第30-32页 |
| (三)“海滩人”原型的置换 | 第32-34页 |
| 三 莫迪亚诺“德占三部曲”的叙事原型 | 第34-40页 |
| (一)第六相位的讽刺:无法缓解的奴役束缚 | 第34-36页 |
| (二)空间之轴与时间之轴搭建的“十字”模型 | 第36-40页 |
| 结语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