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教育论文

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27页
 (一)研究背景第12-17页
  1、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第12-15页
  2、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诉求第15页
  3、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诉求第15-16页
  4、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地方诉求第16-17页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8页
  1.研究思路第17页
  2.研究方法第17-18页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8-25页
  1、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8-23页
  2.国外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第23-25页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第25-27页
  1.研究的意义第25-26页
  2.创新之处第26-27页
第二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27-33页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相关概念第27-30页
  1、职业教育第27页
  2、中等职业教育第27-28页
  3、高等职业教育第28页
  4、中高职衔接的相关概念第28-30页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相关理论基础第30-33页
  1、认知学习理论第30页
  2、可持续发展观第30页
  3、系统论第30-31页
  4、布鲁纳螺旋形课程理论第31-32页
  5、效益最大化理论第32-33页
第三章 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现状的调查第33-46页
 (一)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现状调查过程说明第33-34页
  1、问卷设计第33页
  2、调查对象和方法第33-34页
 (二)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第34-46页
  1、课程培养目标问题第35-36页
  2、课程内容问题第36-40页
  3、课程结构问题第40-43页
  4、课程标准问题第43-44页
  5、课程评价问题第44-46页
第四章 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6-52页
 (一)政府层面原因第46-48页
  1、课程衔接的政策与措施原因第46页
  2、课程管理体制原因第46-47页
  3、对口招生政策原因第47-48页
 (二)社会层面原因第48-49页
  1、用人单位对中高职幼教教师聘任与使用原因第48页
  2、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衔接的积极性不高第48-49页
 (三)学校层面原因第49-52页
  1、教师对课程衔接重要性认识不够,相互间缺乏沟通第49页
  2、课程模式陈旧、设置不规范第49-50页
  3、中职学校忽视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第50-51页
  4、中高职“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第51-52页
第五章 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的对策第52-69页
 (一)准确定位,实现中高职课程目标的衔接第52-55页
  1、课程目标体现职业岗位需求第52-53页
  2、课程目标体现人才规格层次要求第53-55页
  3、课程目标体现人才规格递进要求第55页
 (二)构建“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第55-62页
  1、公共基础课衔接模块的构建第56-58页
  2、专业基础课衔接模块的构建第58-59页
  3、专业技能课衔接模块的构建第59-61页
  4、综合实践课衔接模块的构建第61-62页
 (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实现中高职课程标准的衔接第62-64页
  1、制定国家层面统一的课程标准第63页
  2、制定统一的省级层面衔接课程标准第63-64页
 (四)建立健全职教管理体制,实现中高职课程管理的衔接第64-65页
  1、建立合理的中高职课程管理机构第64页
  2、建立健全中高职课程衔接服务机构第64页
  3、实行学分制,实现中高职课程教学管理的衔接第64-65页
 (五)建立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评价的衔接第65-66页
  1、明确课程评价目标第65页
  2、制定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第65页
  3、建立多主体参与课程评价模式第65-66页
  4、采用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第66页
 (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中高职课程师资的衔接第66-69页
  1、统筹谋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第66-67页
  2、多元化渠道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第67-68页
  3、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第68-69页
结语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附录 1第74-76页
附录 2第76-78页
附录 3第78-80页
附录 4第80-82页
附录 5第82-83页
附录 6第83-84页
附录 7第84-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创新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