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氧气氛下钛合金加工表面氧化膜形成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
| 摘要 | 第1-18页 |
| ABSTRACT | 第18-2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21-35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生物钛材料的表面特征对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 第22-25页 |
| ·二氧化钛膜对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 第22页 |
| ·表面形貌对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 第22-25页 |
| ·常用表面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 ·化学方法 | 第25-28页 |
| ·物理方法 | 第28-29页 |
| ·复合方法 | 第29页 |
| ·钛合金切削加工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 ·研究目标 | 第32页 |
| ·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 第2章 钛合金氧化机理的研究 | 第35-51页 |
| ·钛合金氧化热力学机理 | 第35-39页 |
| ·热氧化实验 | 第39-45页 |
| ·实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 ·氮、氢、铝、钒对钛合金氧化膜层成分的影响 | 第45-48页 |
| ·钛与氮的反应 | 第46-47页 |
| ·钛与氢的反应 | 第47页 |
| ·氧与铝的反应 | 第47-48页 |
| ·氧与钒的反应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 第3章 钛合金加工过程氧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1-67页 |
| ·钛合金氧化动力学原理 | 第51-54页 |
| ·氧扩散通量模型的建立 | 第54-59页 |
| ·车削加工中氧扩散通量模型的建立 | 第54-57页 |
| ·滚压加工中氧扩散通量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 ·扩散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9-64页 |
| ·车削加工氧扩散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9-62页 |
| ·滚压加工氧扩散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 第4章 富氧气氛下加工钛合金的实验研究 | 第67-89页 |
| ·试验装置的设计制造 | 第67-72页 |
| ·混气设备的开发 | 第67-70页 |
| ·夹具的设计制造 | 第70-72页 |
| ·钛合金车削温度的仿真 | 第72-75页 |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72-74页 |
| ·仿真结果 | 第74-75页 |
| ·实验设置 | 第75-77页 |
| ·试样的制备 | 第75-77页 |
| ·试样表征 | 第77页 |
| ·结果 | 第77-85页 |
| ·表面成分 | 第77-79页 |
| ·表面氧化膜厚度 | 第79-82页 |
| ·表面形貌 | 第82-84页 |
| ·加工表层晶粒表征 | 第84-85页 |
| ·讨论 | 第85-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第5章 富氧气氛下加工钛合金表面的耐腐蚀性研究 | 第89-101页 |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89-92页 |
| ·试样的制备 | 第89页 |
| ·试样表征 | 第89-90页 |
| ·模拟体液环境腐蚀 | 第90-91页 |
| ·电化学实验 | 第91-9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2-96页 |
| ·模拟体液环境中的表面腐蚀 | 第92-94页 |
| ·极化曲线 | 第94-95页 |
| ·腐蚀速度 | 第95-96页 |
| ·讨论 | 第96-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 第6章 富氧气氛下加工钛合金表面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101-117页 |
| ·实验部分 | 第101-106页 |
|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101-103页 |
| ·试样的制备 | 第103页 |
| ·细胞黏附 | 第103页 |
| ·细胞增殖 | 第103-104页 |
| ·细胞形态 | 第104页 |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细胞形态 | 第104-105页 |
| ·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 | 第105-106页 |
| ·骨钙素和骨桥蛋白染色观察 | 第106页 |
| ·统计分析 | 第106页 |
| ·结果 | 第106-114页 |
| ·试样表征 | 第106-107页 |
| ·细胞黏附 | 第107页 |
| ·细胞增殖 | 第107-108页 |
| ·细胞形态 | 第108-112页 |
| ·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 | 第112页 |
| ·骨钙素和骨桥蛋白染色观察 | 第112-114页 |
| ·讨论 | 第114-1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 ·结论 | 第117-119页 |
| ·创新点 | 第119页 |
| ·展望 | 第119-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 第139-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3页 |
| 附件 | 第143-15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