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 ·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 ·诠释法 | 第13页 |
| ·经验总结法 | 第1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 2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概述 | 第16-28页 |
| ·诚信思想内涵 | 第16-18页 |
| ·“诚”与“信”内涵 | 第16-17页 |
| ·“诚”与“信”的差异和统一 | 第17页 |
| ·“诚信”的内涵 | 第17页 |
| ·“诚信思想”的内涵 | 第17-18页 |
|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形成的历史成因 | 第18-20页 |
| ·经济因素: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 第18页 |
| ·政治因素: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斗争 | 第18-19页 |
| ·文化因素: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积累 | 第19页 |
| ·军事因素:诸侯国之间的军事战争 | 第19页 |
| ·个人因素:突出人物的卓越贡献 | 第19-20页 |
|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的演进 | 第20-22页 |
| ·萌芽阶段 | 第20-21页 |
| ·形成阶段 | 第21页 |
| ·成熟时期 | 第21-22页 |
| ·先秦儒家诚信与仁、义、礼、智的关系 | 第22-24页 |
| ·先秦儒家诚信与仁之间的关系 | 第22-23页 |
| ·先秦儒家诚信与义之间的关系 | 第23页 |
| ·先秦儒家诚信与礼之间的关系 | 第23-24页 |
| ·先秦儒家诚信与智之间的关系 | 第24页 |
|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与法家、道家诚信思想的异同点 | 第24-28页 |
|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显著特点 | 第24-25页 |
|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与法家诚信思想异同点 | 第25-26页 |
|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与道家诚信思想异同点 | 第26-28页 |
| 3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反思 | 第28-36页 |
|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的积极意义 | 第28-31页 |
| ·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之本 | 第28-29页 |
| ·诚信是国家长治久安之基 | 第29-30页 |
| ·诚信是社会交往经商之略 | 第30-31页 |
|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 第31-36页 |
| ·浓厚而神秘的宗教色彩 | 第31-32页 |
| ·封建社会的狭隘性 | 第32页 |
| ·超越道义的理想性 | 第32-33页 |
| ·忽视他律的片面性 | 第33-36页 |
| 4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36-46页 |
|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内在价值的继承和发扬 | 第36-38页 |
| ·先秦儒家诚信为本的思想 | 第36页 |
| ·先秦儒家言行一致的思想 | 第36-37页 |
| ·先秦儒家诚信立国的思想 | 第37页 |
| ·先秦儒家诚信监督的思想 | 第37-38页 |
|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内在价值的现代转化 | 第38-40页 |
| ·促进道德诚信向制度诚信的转化 | 第38页 |
| ·促进品德诚信向责任诚信的转化 | 第38-39页 |
| ·促进诚信从道德意识向经济意识的扩展 | 第39页 |
| ·促进诚信由日常生活伦理向社会生活伦理的扩展 | 第39-40页 |
| ·加强以诚信为本的生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 第40-46页 |
| ·加强以诚信为本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建设 | 第40-42页 |
| ·加强以诚信为本的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建设 | 第42-43页 |
| ·加强以诚信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第43-46页 |
| 5 结论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