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24页 |
·食品蛋白质改性的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蛋白质改性的物理方法 | 第13-14页 |
·酰化作用改性蛋白质 | 第14页 |
·磷酸化作用改性蛋白质 | 第14-16页 |
·脱酰胺作用改性蛋白质 | 第16-18页 |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简介 | 第18-21页 |
·PG酶产生菌株 | 第18-19页 |
·PG酶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 | 第19-20页 |
·PG酶空间结构与作用 | 第20-21页 |
·土壤微生物分离筛选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微生物稀释平板计数法 | 第21页 |
·Biolog微孔板法 | 第21-22页 |
·磷脂脂肪酸分析法 | 第22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2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土壤中蛋白质谷氨酰胺酶产生菌株的分离筛选 | 第24-44页 |
·前言 | 第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材料、仪器、试剂 | 第24-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42页 |
·土壤样品信息的统计分析 | 第31-33页 |
·富集培养及平板培养结果 | 第33-35页 |
·酶活力测定 | 第35-40页 |
·土壤样品阳性率分析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产生菌株及PG酶的鉴定 | 第44-71页 |
·前言 | 第44-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51页 |
·材料、仪器、试剂 | 第45-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68页 |
·菌株形态特征观察 | 第51-53页 |
·以3%KOH处理鉴定菌株 | 第53-54页 |
·不同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54-56页 |
·所筛选菌株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56-59页 |
·分离筛选获得菌株总结 | 第59-60页 |
·分离筛选获得菌株产酶能力比较 | 第60-61页 |
·所筛选菌株基因组抽提PG酶基因的PCR扩增 | 第61-62页 |
·所筛选菌株PG酶基因的PCR扩增 | 第62-63页 |
·所筛选菌株PG酶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63-66页 |
·SDS-PAGE鉴定不同菌株产生的PG酶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四章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产生菌株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71-89页 |
·前言 | 第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5页 |
·材料、仪器、试剂 | 第71-72页 |
·实验方法 | 第72-7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5-88页 |
·菌株生长曲线 | 第75-76页 |
·菌株的发酵代谢特征曲线 | 第76-77页 |
·CaCO_3对菌株PG酶产生的影响 | 第77-80页 |
·不同碳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80-81页 |
·不同氮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81页 |
·Plachett-Burman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多聚蛋白胨浓度的爬坡实验 | 第83-84页 |
·Box-Behnken Design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 第84-87页 |
·模型验证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附录1 | 第96-109页 |
附录2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