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与本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0-13页 |
·本论文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6页 |
·本论文框架结构 | 第13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建筑综述 | 第16-22页 |
·建筑的属性 | 第16-19页 |
·形态学和建筑 | 第19-21页 |
·建筑的空间 | 第21-22页 |
3 符号学与广义语言 | 第22-30页 |
·感官与认知 | 第22-25页 |
·符号的形成 | 第25-26页 |
·所指与能指 | 第26-28页 |
·语言的形成与分化 | 第28-30页 |
4 贾平凹文学中的建筑和文学混合表达案例分析以及与古典文学和世界艺术案例的比对分析 | 第30-40页 |
·贾平凹小说《废都》中的“求缺屋”的建筑文学混合表达与接受 | 第30-31页 |
·现代主义艺术转折点上的杜尚的“泉”,与“求缺屋”之间的跨语言表达之间的原理共性 | 第31-33页 |
·红楼梦以及古典文学中文学语言和建筑语言混合的现象和美学以及表达和接受的分析 | 第33-36页 |
·文学与达利的绘画的案例 | 第36-40页 |
5 中国的文学语言深度介入建筑语言的现象和与西方建筑语言中的其他艺术语言植入的对比与历史文化原因研究 | 第40-46页 |
·宗教的影响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宗教化 | 第40-43页 |
·中国文学对其他艺术的深度介入和文学的精神显化 | 第43-46页 |
6 文学语言与建筑语言在符号学层面的转换嫁接原理 | 第46-58页 |
·文学语言的认知表达和接受的心理特征 | 第46-47页 |
·建筑语言的认知规律和表达以及认知心理特征 | 第47-52页 |
·文学语言的符号与建筑语言的符号嫁接和转换 | 第52-58页 |
7 艺术语言之间的嫁接和翻译与混合的普遍性以及艺术语言的本体语言 | 第58-64页 |
·本体语言 | 第58-59页 |
·混合艺术 | 第59页 |
·混合表达 | 第59-61页 |
·符号学层面和心理接受层面上的语言混合原理 | 第61-64页 |
8 符号学层面的修辞学与叙述 | 第64-72页 |
·从符号学角度构建修辞理论 | 第64-68页 |
·跨语言的符号的修辞案例 | 第68-72页 |
9 建筑的跨语言综合表达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 | 第72-80页 |
·与其它艺术共用语言集合 | 第72-73页 |
·可直接翻译转换的语言集合 | 第73页 |
·观念和戏剧性诗性的语言拓展 | 第73页 |
·建筑的边界,界,与外环境的借用与冲突 | 第73-75页 |
·建筑的时间轴线的诉求与时间语言 | 第75-76页 |
·不同层面的象征与语言的隐喻 | 第76页 |
·建筑是一种情境。它的丰富的符号和形态空间集群,天然是一个情境。类似于戏剧的舞台和场景 | 第76-77页 |
·建筑隐含的和人的交互关系和交互语言 | 第77-80页 |
10 建筑中的叙述和戏剧性与诗性 | 第80-86页 |
11 作为一种语言的建筑 | 第86-92页 |
12 作为文化的弥姆和作为弥姆的语言以及作为世界本质之一的语言 | 第92-102页 |
13 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图表来源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