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纳子法穴位注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1-16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二、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14-16页 |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第16-39页 |
| 一、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现状 | 第19-33页 |
| 三、穴位注射疗法的研究现状 | 第33-35页 |
| 四、子午流注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35-39页 |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 第39-51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39-41页 |
| (一) 对象来源 | 第39页 |
| (二) 诊断标准 | 第39页 |
| (三) 证型诊断标准 | 第39-40页 |
| (四) 纳入标准 | 第40页 |
| (五) 排除标准 | 第40-41页 |
| (六) 剔除标准 | 第4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41-49页 |
| (一) 研究设计 | 第41-42页 |
| (二) 干预方法 | 第42-45页 |
| (三) 评价工具及指标 | 第45-47页 |
| (四)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第47-48页 |
| (五) 资料的收集 | 第48页 |
| (六) 质量控制 | 第48-49页 |
| (七) 科研伦理原则 | 第49页 |
| (八) 预实验 | 第49页 |
| 三、统计分析方法 | 第49-51页 |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第51-71页 |
| 一、病例脱失情况 | 第51页 |
| 二、三组研究对象的基线比较 | 第51-59页 |
| (一) 一般资料 | 第51-57页 |
| (二) 干预前三组疗效性指标比较 | 第57-59页 |
| 三、三组干预前后各疗效性指标比较 | 第59-63页 |
| 四、三组干预后各疗效性指标比较 | 第63-69页 |
| (一) 干预后三组多伦多量表评分比较 | 第63-64页 |
| (二) 干预后三组中医症状分级评分比较 | 第64-65页 |
| (三) 干预后三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比较 | 第65-66页 |
| (四) 干预后三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比较 | 第66-67页 |
| (五) 干预后三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第67-69页 |
| (六) 干预后三组患者焦虑评分比较 | 第69页 |
| 五、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69-71页 |
|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及结论 | 第71-83页 |
| 一、讨论 | 第71-81页 |
| (一)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分析 | 第71-73页 |
| 1. 社会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 第71-72页 |
| 2. 临床资料的比较 | 第72-73页 |
| (二) 子午流注穴位注射治疗DPN的理论基础 | 第73-76页 |
| 1. DPN的病因病机 | 第73-74页 |
| 2. 穴位注射疗法治疗DPN的作用机理 | 第74-75页 |
| 3. 子午流注穴位注射治疗DPN的作用机理 | 第75-76页 |
| (三) 临床疗效的分析 | 第76-81页 |
| 1. 干预前三组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第76页 |
| 2. 干预前后三组各项指标组内比较分析 | 第76-77页 |
| 3. 干预后三组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第77-81页 |
| 二、研究结论 | 第81-83页 |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83-84页 |
| 一、研究局限 | 第83页 |
| 二、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4页 |
| 文献综述 | 第94-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 附录 | 第102-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