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油田M2区块注水开发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主体技术 | 第9-11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2章 油藏基本概况及开发现状 | 第13-18页 |
·油藏地理位置 | 第13页 |
·油藏地质概况 | 第13-16页 |
·构造特征 | 第13-14页 |
·地层层序 | 第14-15页 |
·储层特征 | 第15-16页 |
·流体性质及油藏主要特性 | 第16-17页 |
·油藏温压系统 | 第16页 |
·储层流体性质 | 第16页 |
·油水两相渗流规律 | 第16-17页 |
·油藏开发现状 | 第17-18页 |
第3章 M2区块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 第18-38页 |
·储量动用状况评价 | 第18-23页 |
·可采储量与剩余可采储量 | 第18-21页 |
·水驱动用状况分析 | 第21-23页 |
·含水上升规律研究 | 第23-26页 |
·M2区块含水上升变化趋势 | 第23页 |
·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的预测 | 第23-26页 |
·存水率分析评价 | 第26-28页 |
·存水率概念 | 第26-27页 |
·图版拟合 | 第27-28页 |
·水驱指数分析评价 | 第28-29页 |
·水驱指数概念 | 第28页 |
·图版拟合 | 第28-29页 |
·注入水波及状况分析 | 第29-33页 |
·平面波及系数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厚度波及系数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其他因素对水驱波及效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水驱采收率的标定 | 第33-38页 |
·验公式法 | 第33-34页 |
·地质综合评价法 | 第34-35页 |
·童氏图版修正法 | 第35-37页 |
·综合确定水驱采收率 | 第37-38页 |
第4章 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38-50页 |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8-40页 |
·可动流体饱和度 | 第40-44页 |
·储层应力敏感性 | 第44-46页 |
·储层损害的影响 | 第46-49页 |
·水敏、盐敏性研究 | 第46-48页 |
·速敏、酸敏和碱敏研究 | 第48页 |
·储层结垢的影响 | 第48-49页 |
·启动压力梯度 | 第49-50页 |
第5章 有效注水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 第50-68页 |
·合理注采压力系统研究 | 第50-53页 |
·XM油田压力保持水平 | 第50-51页 |
·采油井井底流压 | 第51-52页 |
·注水井压力 | 第52-53页 |
·合理生产压差研究 | 第53页 |
·合理采液速度确定 | 第53-54页 |
·合理采油速度确定 | 第54页 |
·井网适应性研究 | 第54-58页 |
·井网密度的确定及其优化 | 第54-58页 |
·极限注采井距的确定 | 第58页 |
·油藏有效驱动压力系统评价 | 第58-62页 |
·有效驱动压力系统评价方法 | 第59页 |
·M2区块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研究 | 第59-62页 |
·合理配产、配注量与注采比确定 | 第62-68页 |
·产量的确定 | 第62-63页 |
·注水量的确定 | 第63页 |
·注采比确定 | 第63-66页 |
·预测结果 | 第66-68页 |
第6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 第68-81页 |
·油藏数值模型 | 第68-71页 |
·油藏模拟器的选择及需要的数据 | 第68-69页 |
·网格模型 | 第69页 |
·储层性质参数 | 第69-70页 |
·流体性质参数 | 第70-71页 |
·现有井网方案设计 | 第71-72页 |
·方案配产 | 第72页 |
·模拟预测结果 | 第72页 |
·井网加密调整及注采比优选 | 第72-77页 |
·方案配产 | 第73-74页 |
·模拟预测结果 | 第74-77页 |
·措施调整及提液方案 | 第77-81页 |
·方案配产 | 第77-78页 |
·模拟预测结果 | 第78-81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建议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