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发展动态 | 第10-13页 |
(一)国外发展动态 | 第10-12页 |
(二)国内发展动态 | 第12-13页 |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概述 | 第15-31页 |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 第15-19页 |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 | 第15-17页 |
二、互联网金融及网络支付 | 第17-18页 |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19-26页 |
一、业务发展现状 | 第20-25页 |
二、信息安全现状 | 第25-26页 |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成因 | 第26-29页 |
一、含义 | 第26-27页 |
二、总体特性 | 第27页 |
三、成因 | 第27-29页 |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与实践 | 第31-39页 |
第一节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一、声誉理论 | 第31-32页 |
二、信息经济学 | 第32-33页 |
三、网络经济学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监管依据及在我国的监管内容 | 第34-39页 |
一、监管依据的形成 | 第34-36页 |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内容 | 第36-39页 |
第三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9-50页 |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现状 | 第39-41页 |
一、传统金融业务网上操作监管现状 | 第39-40页 |
二、网络支付监管现状 | 第40-41页 |
三、网络借贷监管现状 | 第41页 |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存在问题 | 第41-45页 |
一、国内法律法规涵盖面远远不足 | 第42页 |
二、监管体系归属难以界定 | 第42-43页 |
三、科技风险监管手段相对落后 | 第43-44页 |
四、监管政策和措施存在漏洞 | 第44页 |
五、监管引导不到位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国际上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经验 | 第45-50页 |
一、美国的监管经验 | 第45-46页 |
二、欧盟的监管经验 | 第46-47页 |
三、亚太地区的监管经验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50-59页 |
第一节 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构建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体系 | 第51-56页 |
一、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风险预警系统 | 第52-53页 |
二、建立监管评估体系 | 第53-54页 |
三、加强现场监管检查 | 第54-55页 |
四、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管协调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56-57页 |
第四节 推进互联网金融监管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