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交往中的技术与社会互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文献述评 | 第10-18页 |
|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关于交往的研究 | 第11-12页 |
| ·互联网交往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 ·技术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互动相关研究 | 第14-18页 |
| 第2章 交往与互联网交往 | 第18-25页 |
| ·交往及交往要素 | 第18-21页 |
| ·交往的含义 | 第18-19页 |
| ·交往的五要素 | 第19-20页 |
| ·交往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 ·互联网交往及其形成机制 | 第21-25页 |
| ·互联网交往的特征与形态 | 第21-22页 |
| ·互联网交往的形成机制 | 第22-23页 |
| ·互联网交往主体的社会性:政治人、经济人和文化人 | 第23-25页 |
| 第3章 互联网交往中信息技术与政治的互动 | 第25-30页 |
| ·互联网交往的政治属性 | 第25-26页 |
| ·信息技术赋予“政治人”参政权利 | 第26-28页 |
| ·交往中的政治参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 第26-27页 |
| ·信息技术赋予了民众获取与传递政治信息的权利 | 第27-28页 |
| ·“政治人”规范信息技术的涉及领域 | 第28-30页 |
| ·信息技术的风险及成因 | 第28页 |
| ·政府规范互联网交往技术涉及领域 | 第28-30页 |
| 第4章 互联网交往中信息技术与经济的互动 | 第30-39页 |
| ·互联网交往的经济属性 | 第30-31页 |
| ·信息技术消解“经济人”的时空限制 | 第31-34页 |
| ·“经济人”的基本行为是以分工为基础的交换 | 第31页 |
| ·信息技术消解了“经济人”行为的时空限制 | 第31-34页 |
| ·“经济人”选择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 第34-39页 |
| ·“经济人”行为与资本的产生 | 第34-35页 |
| ·金融资本对信息技术方向选择的“马太效应” | 第35-39页 |
| 第5章 互联网交往中信息技术与文化的互动 | 第39-46页 |
| ·互联网交往的文化属性 | 第40页 |
| ·信息技术释放了“文化人”的个性化 | 第40-44页 |
| ·“文化人”的个性化交往需求长期受到抑制 | 第40-41页 |
| ·信息技术打破了精神与物质交往个性化的抑制 | 第41-44页 |
| ·“文化人”孕育信息技术新趋势 | 第44-46页 |
| ·“文化人”的需求具有异质性 | 第44页 |
| ·异质性需求孕育数据挖掘技术新趋势 | 第44-46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5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