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空间布局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以呼兰大学城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课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国内外大学城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大学城研究 | 第12页 |
·国内大学城研究 | 第12-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2 大学城空间布局的相关基础研究 | 第16-35页 |
·大学城的内涵 | 第16-19页 |
·概念与特征 | 第16-17页 |
·分类与功能 | 第17-19页 |
·国内外大学城发展历程 | 第19-24页 |
·国外大学城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国内大学城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我国大学城的兴起 | 第23-24页 |
·大学城空间布局理论研究 | 第24-29页 |
·共享理念 | 第24-25页 |
·空间结构模型理论 | 第25-26页 |
·三元参与理论 | 第26-27页 |
·其他相关理论 | 第27-29页 |
·大学城规划建设实例借鉴 | 第29-34页 |
·广州大学城 | 第29-31页 |
·南京仙林大学城 | 第31-32页 |
·上海松江大学城 | 第32-34页 |
·启示与借鉴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大学城空间布局模式探讨与优化策略研究 | 第35-57页 |
·空间布局前期分析 | 第35-38页 |
·影响因素 | 第35页 |
·区位模式 | 第35-36页 |
·功能定位 | 第36-37页 |
·用地指标 | 第37-38页 |
·空间布局模式探讨 | 第38-44页 |
·平行带状 | 第39-40页 |
·共享轴带 | 第40-41页 |
·圈层辐射 | 第41-42页 |
·轴向组团 | 第42-43页 |
·多核散布 | 第43-44页 |
·空间布局优化框架 | 第44-47页 |
·构成要素 | 第44-46页 |
·优化目标 | 第46页 |
·优化步骤 | 第46-47页 |
·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 | 第47-56页 |
·功能布局空间 | 第47-49页 |
·绿色交通道路 | 第49-51页 |
·公共设施共享 | 第51-53页 |
·生态景观体系 | 第53-54页 |
·开放空间组织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呼兰大学城空间布局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 | 第57-85页 |
·呼兰大学城现状研究 | 第57-66页 |
·基本概况 | 第57-63页 |
·问卷调查评价 | 第63-66页 |
·现状布局存在问题 | 第66-68页 |
·土地利用有失平衡 | 第66-67页 |
·设施配备缺乏统筹 | 第67页 |
·交通道路难以负荷 | 第67页 |
·公共空间严重不足 | 第67-68页 |
·活力与文化的缺失 | 第68页 |
·空间布局优化原则 | 第68-69页 |
·控制与弹性 | 第68页 |
·以人为本 | 第68-69页 |
·资源共享 | 第69页 |
·生态优先 | 第69页 |
·空间布局模式选择 | 第69-75页 |
·现状模式解析 | 第69-72页 |
·空间形态演化 | 第72-73页 |
·想模式选择 | 第73-74页 |
·想模式解析 | 第74-75页 |
·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 第75-83页 |
·土地利用的集约使用 | 第75页 |
·功能分区复合的强化 | 第75-77页 |
·内外可达交通的组织 | 第77-79页 |
·共享开放空间的营造 | 第79-80页 |
·积极建筑空间的塑造 | 第80-81页 |
·多级完善设施的配置 | 第81页 |
·景观绿化系统的构建 | 第81-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 | 第90-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