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花岗岩残积土工程特性及地铁深基坑设计技术研究

作者简介第1-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0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8-21页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21-25页
     ·花岗岩残积土工程特性的研究第21-22页
     ·基坑支护结构选型和计算研究第22-24页
     ·基坑降水理论与实践研究第24-2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25-3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总体技术路线第26-28页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第28-30页
第二章 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工程特性研究第30-52页
 §2.1 花岗岩残积土工程地质特征第30-41页
     ·花岗岩残积土粒组成分第30-32页
     ·花岗岩残积土物理特征第32-35页
     ·花岗岩残积土结构特征第35-37页
     ·花岗岩残积土力学参数第37-41页
 §2.2 花岗岩残积土崩解特性研究第41-48页
     ·常用的崩解性量化指标第41-42页
     ·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试验研究第42-45页
     ·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机理及影响因素第45-48页
 §2.3 花岗岩残积土力学性质现场试验第48-51页
     ·实验方法第48页
     ·剪切强度指标试验第48-49页
     ·渗透系数试验第49-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花岗岩残积土处理方法研究第52-61页
 §3.1 花岗岩残积土加固方法第52-55页
     ·加固试验第52-55页
     ·试验结果第55页
 §3.2 花岗岩残积土深基坑处理方法第55-59页
     ·止水帷幕方法第56-57页
     ·基底加固方法第57-58页
     ·基坑内降水井方法第58-59页
 §3.3 经济比较第59-60页
 §3.4 处理方法评价与选择第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设计研究第61-95页
 §4.1 深基坑支护结构计算第61-66页
     ·计算方法第61-62页
     ·工程计算第62-65页
     ·计算比较分析第65-66页
 §4.2 花岗岩残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研究第66-84页
     ·研究方法第66-69页
     ·支护结构嵌固深度计算第69-84页
 §4.3 基坑支护结构三维数值模拟第84-91页
     ·概述第84-87页
     ·数值模拟计算第87-90页
     ·计算结果汇总及分析第90-91页
 §4.4 基坑监控量测结果第91-94页
     ·监测结果第91-92页
     ·监测结果分析第92-94页
 §4.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区深基坑降水技术第95-123页
 §5.1 概述第95页
 §5.2 考虑地下水渗流的计算原理第95-97页
 §5.3 数值模拟计算第97-121页
     ·分步降水、地下连续墙不渗水模型数值模拟计算第98-112页
     ·一次性降水、地下连续墙不渗水模型数值模拟计算第112-121页
 §5.4 不同降水方式下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受力性状比较第121-122页
     ·地下连续墙透水的情况比较第121页
     ·地下连续墙不透水的情况比较第121-122页
 §5.5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六章 基坑降水技术在萝岗站的应用第123-134页
 §6.1 降水井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第123-126页
     ·降水井设计构造与平面布置第123-124页
     ·降水井施工工艺第124-126页
     ·降水运行管理第126页
 §6.2 降水效果监测第126-131页
     ·降水井抽水量统计第127-129页
     ·地下水位观测统计第129-131页
 §6.3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的对比第131-133页
 §6.4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4-137页
 §7.1 研究主要结论第134-136页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36-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荆州市熊家冢遗址土化学加固和墓坑边坡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武汉长江Ⅰ级阶地超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参数选取与变形关系研究--以中海国际大厦超深基坑工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