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郴州概况 | 第13页 |
|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 第13页 |
| ·新农村建设提出后乡村建设的变化 | 第13-14页 |
| ·乡土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 ·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地理学领域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 | 第16-17页 |
| ·民族学领域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 | 第17页 |
| ·建筑学领域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 | 第17-19页 |
| ·生态学领域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 | 第19-20页 |
| ·郴州宗祠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 ·研究范围及内容界定 | 第20-21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 ·访谈调查法 | 第21-22页 |
| ·对比分析法 | 第22页 |
| ·实地调查法 | 第22页 |
| ·系统分析法 | 第22页 |
|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郴州宗祠与乡村聚落景观 | 第24-44页 |
| ·郴州自然环境与郴州宗祠 | 第24-27页 |
| ·郴州自然环境及宗族活动 | 第24-25页 |
| ·宗族活动及其演变 | 第25-27页 |
| ·郴州乡村聚落形成方式 | 第27-28页 |
| ·郴州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及构成要素 | 第28-37页 |
| ·郴州乡村聚落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关系 | 第28-29页 |
| ·以“家族”为核心的乡村聚落结构 | 第29-30页 |
| ·郴州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类型 | 第30-37页 |
| ·郴州乡村聚落中的村居生活 | 第37-39页 |
| ·对自然的崇拜 | 第37-38页 |
| ·助的生活传统 | 第38页 |
| ·生活习俗 | 第38-39页 |
| ·城镇化对乡村聚落景观及乡土建筑的影响 | 第39-42页 |
|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的改变 | 第40-41页 |
| ·乡村居民传统生活方式及观念的转变 | 第41页 |
| ·乡村生产结构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 第41页 |
| ·古村落及乡土建筑数量减少 | 第41页 |
| ·地域文化的濒危或消亡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郴州宗祠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第44-72页 |
| ·中国传统宗祠 | 第44-51页 |
| ·宗祠溯源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 | 第44-46页 |
| ·传统祠堂的布局形式和建筑特点 | 第46-47页 |
| ·宗祠功能及其演变 | 第47-51页 |
| ·郴州宗祠概况及现状 | 第51-68页 |
| ·郴州宗祠与徽州宗祠、岭南宗祠的比较 | 第52-56页 |
| ·郴州宗祠的文化渊源 | 第56-58页 |
| ·郴州宗祠的发展历史 | 第58页 |
| ·郴州宗祠的现状 | 第58-68页 |
| ·郴州宗祠实例分析 | 第68-70页 |
| ·汝城城郊津江朱氏祠堂 | 第68-69页 |
| ·汝城土桥金山古祠堂群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四章 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中宗祠保护及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内容研究 | 第72-82页 |
| ·乡村聚落景观规划理论 | 第72-75页 |
| ·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现状 | 第72页 |
| ·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依据 | 第72-74页 |
| ·乡村聚落规划与乡村景观规划 | 第74-75页 |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宗祠保护及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75-77页 |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古建保护及更新情况 | 第75-76页 |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宗祠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76-77页 |
| ·乡村聚落规划中宗祠保护及利用内容研究 | 第77-81页 |
| ·宗祠的价值属性 | 第77-78页 |
| ·宗祠保护、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 第78-79页 |
| ·乡村聚落规划中宗祠保护和利用的原则 | 第79页 |
| ·乡村聚落规划中宗祠保护和利用常用的方式 | 第79-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五章 实践案例研究—基于宗祠保护和利用的汝城县先锋村规划 | 第82-98页 |
| ·规划项目概况 | 第82-83页 |
| ·先锋村现状 | 第83-86页 |
| ·上层规划解读 | 第86页 |
| ·规划定位和目标 | 第86-87页 |
| ·山水环境与乡村聚落环境的融合 | 第86-87页 |
|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协调 | 第87页 |
| ·宗祠文化元素的提炼与再现 | 第87页 |
| ·宗祠公共空间的营造 | 第87页 |
| ·产业发展与旅游发展的结合 | 第87页 |
| ·设计构思 | 第87-97页 |
| ·先锋村规划保护分区 | 第87-88页 |
| ·先锋历史文化名村规划布局 | 第88-89页 |
| ·宗祠文化表达方法 | 第89-92页 |
| ·节点设计 | 第92-95页 |
| ·专项设计 | 第95-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 ·总结 | 第98-99页 |
| ·展望 | 第99-100页 |
| ·论文不足之处 | 第99页 |
| ·宗祠保护与利用思考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4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