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绪论 | 第11-24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 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2. 关于道德人格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3. 关于家庭道德教育对儿童道德人格养成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4.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7页 |
(四)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17-18页 |
1. 研究过程 | 第17-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4页 |
1. 人格 | 第18-19页 |
2. 道德人格 | 第19-20页 |
3. 儿童道德人格 | 第20-21页 |
4. 家庭道德教育 | 第21-22页 |
5. 社会转型期 | 第22-24页 |
二、家庭道德教育与儿童道德人格养成 | 第24-32页 |
(一) 儿童道德人格养成的重要性 | 第24-26页 |
1. 儿童期是道德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 第24-25页 |
2.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人的道德人格发展 | 第25-26页 |
(二) 家庭道德教育对儿童道德人格养成的重要性 | 第26-28页 |
1. 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独特优势 | 第26-27页 |
2. 家庭道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 | 第27-28页 |
(三) 家庭道德教育影响儿童道德人格养成的因素分析 | 第28-32页 |
1. 家庭教育观念 | 第28-29页 |
2. 家庭结构 | 第29-30页 |
3. 亲子关系 | 第30页 |
4. 家庭教养方式 | 第30-32页 |
三、转型期儿童道德人格发展现状分析 | 第32-43页 |
(一) 儿童道德人格发展现状 | 第32-37页 |
1. 儿童孝心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2. 儿童爱心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3. 儿童勤劳品质发展现状 | 第34-35页 |
4. 儿童价值观发展现状 | 第35-37页 |
(二) 儿童道德人格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39页 |
1. 目无尊长:孝心欠缺 | 第37-38页 |
2. 过于自我:友爱不足 | 第38页 |
3. 怕脏怕累:勤劳不够 | 第38页 |
4. 价值偏差:理性缺失 | 第38-39页 |
(三) 儿童道德人格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1. 教育观念:混变错乱 | 第39-40页 |
2. 成长环境:复杂多变 | 第40-41页 |
3. 亲子关系:异化失范 | 第41-42页 |
4. 教养方式:溺爱误导 | 第42-43页 |
四、转型期儿童良好道德人格养成策略 | 第43-50页 |
(一)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 第43-45页 |
1. 重拾家庭德育传统 | 第43-44页 |
2. 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 第44-45页 |
(二) 重塑家庭德育环境 | 第45-46页 |
1. 完善家庭人际关系结构 | 第45页 |
2. 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 | 第45-46页 |
(三) 重建良好亲子关系 | 第46-47页 |
1. 尊重儿童发展的特点 | 第46-47页 |
2. 增强亲子之间的交往 | 第47页 |
(四) 养成良好教养方式 | 第47-50页 |
1. 提高家长道德文化素质 | 第47-48页 |
2. 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一 | 第53-55页 |
附录二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