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创新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15-22页 |
|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 ·马克思的人民利益观 | 第15-16页 |
| ·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 | 第16-18页 |
| ·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 | 第18-19页 |
|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第19-22页 |
| ·个人经历 | 第19-20页 |
| ·地域环境 | 第20页 |
| ·革命和建设实践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容 | 第22-37页 |
| ·经济方面: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 | 第22-27页 |
| ·统一财经,稳定物价 | 第22-24页 |
|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注重人民生活与经济兼顾 | 第24-25页 |
| ·从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到倡导“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 第25-27页 |
| ·党建方面:重视与人民的联系 | 第27-29页 |
|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第28-29页 |
| ·与人为善、爱护同志 | 第29页 |
| ·社会生活方面:关注民生 | 第29-34页 |
| ·倾听民生,了解民意,以人为本,实事求是 | 第30-31页 |
| ·解决农民问题是改善大多数人民的生活 | 第31-32页 |
| ·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帮人民解决民生问题 | 第32-34页 |
| ·科教文化方面:提高人民群众素质 | 第34-37页 |
| ·尊重和爱护知识分子,关心教育事业 | 第34-35页 |
| ·关怀评弹艺术文化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特点 | 第37-43页 |
|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 | 第37-39页 |
| ·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 | 第37-38页 |
|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 | 第38-39页 |
|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特点 | 第39-43页 |
| ·为民是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出发点 | 第39-40页 |
| ·爱民是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 | 第40-41页 |
| ·富民是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目标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43-47页 |
| ·以人为本理念有利于在实践中更好的走中国道路 | 第43-44页 |
| ·以人为本理念有利于在实践中更好的凝聚中国力量 | 第44-45页 |
| ·以人为本理念有利于在实践中更好的弘扬中国精神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