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煤矿废弃地景观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太原西山煤矿废弃地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16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环境恶化,资源严重浪费第12页
     ·生态环境意识逐渐增强第12-13页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13-14页
     ·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社会意义第13页
       ·生态意义第13页
       ·经济意义第13-14页
     ·研究目的第14页
   ·研究的方法第14-16页
     ·研究方法第14页
       ·历史文献记载研究第14页
       ·实地调研法第14页
       ·数据分析法第14页
       ·系统归纳法第14页
       ·实例例证法第14页
     ·研究框架第14-16页
第二章 国内外煤矿废弃地景观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案例第16-26页
   ·国外研究与实践状况第16-18页
     ·萌芽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第16-17页
     ·以英德为代表的成长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第17-18页
       ·科技影响下的设计理念成熟时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第18页
   ·国内研究与实践状况第18-20页
   ·国内外案例研究第20-26页
     ·国外案例第20-23页
       ·污染土壤修复的典范—维克多·西维塔主题公园第20-21页
       ·前瞻性准备+合理规划—法国 LA MARTINIE 露天煤矿第21-22页
       ·重生的矿工业历史遗迹—德国北戈尔帕公园第22-23页
     ·国内案例第23-26页
       ·塌陷区生态恢复典范—开滦煤矿旧矿区·唐山南湖公园第23-26页
第三章 煤矿废弃地景观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第26-40页
   ·概念界定第26-27页
     ·废弃地概念第26页
     ·煤矿废弃地第26页
     ·生态环境修复概念第26-27页
     ·煤矿开采类型第27页
       ·露天开采(剥离开采)第27页
       ·井巷管道开采(地下开采)第27页
   ·煤矿废弃地景观生态环境修复理论研究第27-30页
     ·恢复生态学第27-28页
     ·景观生态学第28页
     ·生态伦理学第28-29页
     ·其它思潮第29-30页
       ·大地艺术第29页
       ·后工业景观第29页
       ·生态设计第29-30页
   ·煤矿废弃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30-33页
     ·不同开采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第30页
     ·污染水体系统第30-31页
     ·地层构造破坏第31页
     ·土壤资源浪费第31-32页
     ·植被遭到破坏第32-33页
     ·空气污染严重第33页
   ·井巷开采煤矿的废弃地类型第33-35页
     ·塌陷区废弃地类型第34-35页
       ·非积水塌陷区第34页
       ·季节性积水塌陷区第34页
       ·常年浅积水第34页
       ·常年深积水塌陷区第34页
       ·塌陷沼泽区第34-35页
     ·煤矸石废弃地第35页
   ·景观生态修复方法第35-40页
     ·煤矸石生态修复第36-37页
       ·常规方式第36页
       ·煤矸石景观生态修复方法第36-37页
     ·植物生态修复第37-38页
       ·植被生态演替方式第37-38页
     ·土壤生态修复第38-39页
       ·物理改良法第38-39页
       ·动植物改良法第39页
     ·塌陷区的生态景观建设第39-40页
第四章 煤矿废弃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第40-47页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第40页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原则第40-41页
     ·自然生态优先原则第40页
     ·资源持续、循环原则第40-41页
     ·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原则第41页
   ·煤矿废弃地的可持续利用第41-45页
     ·第一阶段复绿复垦模式第41-42页
     ·第二阶段休闲娱乐文化模式第42-45页
       ·矿业遗迹公园模式第43页
       ·旅游风景主题园模式第43-44页
       ·湿地观赏公园模式—水循环再利用第44页
       ·教育、科普主题公园模式第44-45页
   ·运行保障措施第45-47页
     ·分别对待新旧矿区问题第45页
     ·建立监管机制第45页
     ·确立有效的矿山生态修复保证金制度第45-47页
第五章 西山煤矿废弃地景观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第47-62页
   ·西山煤矿概况第47-50页
     ·煤矿背景简介第47页
     ·区域地理位置第47-48页
     ·气候条件第48页
     ·地质条件第48页
     ·矿内交通现状第48-49页
     ·水文条件第49页
     ·经济条件第49页
     ·煤矿资源雄厚第49-50页
     ·矿内多居民,矿内微型社会群体形成第50页
   ·矿山存在的环境问题第50-52页
     ·空气污染严重第50页
     ·交通安全问题第50-51页
     ·煤矸石堆积第51页
     ·植被破坏严重第51页
     ·山体岩石裸露第51页
     ·泥石流滑坡坍塌隐患较大第51-52页
     ·地裂缝灾害第52页
     ·大型机械压占土地,矿区内空间拥挤第52页
   ·西山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第52-56页
     ·总体规划第52页
     ·生态修复方法第52-56页
       ·山体护坡修复——阶梯式植物种植第52-53页
       ·矸石山—生态林地修复第53-54页
       ·塌陷地—湿地生态修复第54-55页
       ·煤矸石堆坡地植物种植第55-56页
       ·平地的处理第56页
   ·西山煤矿区可持续利用研究第56-59页
     ·矿业遗迹旅游区第57页
     ·生态湿地景观区第57-58页
     ·休闲娱乐区第58-59页
     ·文脉传承区——盘山路·历史长廊第59页
   ·交通道路第59页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第59页
   ·管理维护运营机制第59-60页
     ·多单位加强合作第59-60页
     ·建立 BOT 运营模式第60页
     ·构建质量监管保证体系第60页
   ·预期未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第60-62页
     ·生态效益第60页
     ·社会经济效益第60-6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结论第62-63页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录第67-69页
附:作品册第69-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景观设计中微地形设计研究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居住空间中的运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