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现代景观设计中微地形设计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绪论和研究框架第12-18页
   ·选题背景与缘起第12-13页
     ·竖向设计的必然要求第12页
     ·空间塑造的需求第12-13页
     ·成本控制与空间设计协调发展的需求第13页
   ·研究目的意义第13-14页
     ·满足不同场所塑造空间的需求第13页
     ·界定微地形内涵外延第13-14页
     ·有效的景观成本控制第14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7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14-15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15-16页
     ·国内外研究的启发第16-17页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微地形景观设计的理论依据第18-23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第18-19页
     ·坏境行为心理学第18页
     ·微地形与环境心理学第18-19页
   ·风水学理论第19-20页
     ·风水学第19页
     ·微地形与风水学第19-20页
   ·景观生态学第20-21页
     ·景观生态学第20页
     ·微地形与景观生态学第20-21页
   ·地理学第21页
     ·地理学第21页
     ·微地形与地理学第21页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第21-22页
     ·景观规划设计第21-22页
     ·微地形与景观规划设计第22页
   ·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第23-36页
   ·微地形的界定第23-27页
     ·微地形与坡度第23页
     ·微地形与尺度第23-24页
     ·微地形的内涵与外延第24页
     ·微地形的特点第24-25页
     ·微地形的类型第25-27页
       ·按照塑造手段划分第25页
       ·按照材料构成划分第25页
       ·按照微地形的功能划分第25-26页
       ·按照空间关系划分第26页
       ·按照微地形的组合方式划分第26页
       ·按照塑造微地形场所的现状要求划分第26-27页
       ·按照微地形的坡向划分第27页
   ·微地形的功能构成第27-31页
     ·构成空间第27-29页
       ·游憩空间第27页
       ·流动空间第27-28页
       ·视觉空间第28页
       ·混合空间第28-29页
     ·生态构成第29-30页
       ·创造植物生长环境第29页
       ·创造小气候,丰富景观层次,提高生物多样性第29-30页
       ·有效组织植物空间,创造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第30页
       ·为雨水收集等生态景观的塑造提供基础第30页
     ·审美需求构成第30-31页
       ·材料第30页
       ·视觉第30-31页
       ·层次第31页
     ·其他构成第31页
   ·微地形塑造的影响因素第31-35页
     ·微地形的被动影响因素第31-32页
       ·场所地形现状影响第31页
       ·地域文化影响第31-32页
       ·服务对象影响第32页
     ·微地形的主动影响因素第32-35页
       ·植物种植影响第32-33页
       ·地形空间影响第33-34页
       ·导视线影响第34页
       ·经济效益影响第34-35页
   ·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微地形景观设计方法研究第36-62页
   ·微地形设计的基本原则第36-38页
     ·自然和谐的原则第36页
     ·最优化的土地利用原则第36-37页
     ·控制经济成本原则第37页
     ·人性化原则第37-38页
   ·微地形设计的基本原理第38-39页
     ·“三远”塑造第38页
     ·控制方法第38-39页
   ·微地形设计与景观要素第39-45页
     ·景观建筑与微地形第39-40页
       ·景观建筑与微地形的相互关系第39页
       ·微地形中景观建筑的布局第39页
       ·案例分析第39-40页
     ·植物与微地形第40-41页
       ·植物与微地形的相互关系第40页
       ·微地形空间中植物的布局第40-41页
       ·案例分析第41页
     ·场地外环境与微地形第41-42页
       ·近借——直接的景观引进第41-42页
       ·“远“借——地域人文特色的彰显第42页
     ·景观小品与微地形第42-43页
       ·景观小品与微地形的相互关系第42页
       ·微地形中景观小品的布局第42页
       ·案例分析第42-43页
     ·材料与微地形(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第43-45页
       ·材料与微地形的相互关系第43页
       ·案例分析第43-45页
   ·微地形总体设计方法第45-57页
     ·设计程序第45-46页
       ·明确微地形的生态位——地位和作用第45页
       ·确定微地形的规模和位置——布局第45页
       ·确定微地形的地形风貌——形式第45页
       ·确定微地形内部要素的关系——设计第45页
       ·确定微地形的质感——材料第45页
       ·微地形的图纸绘制——表达第45-46页
       ·微地形的工程量的统计——成本第46页
     ·布局第46-49页
       ·改造地形第46-47页
       ·新建地形第47-49页
     ·空间塑造第49-50页
       ·私密空间营造第49-50页
       ·开敞空间营造第50页
       ·多功能空间营造第50页
     ·设计方法第50-51页
       ·缩微摹拟法——模拟自然第50-51页
       ·“微”地艺术法——源于自然的艺术加工第51页
       ·竖向设计法——纵向的视觉与功能需求第51页
       ·模型法——直观空间逆推微地形设计第51页
       ·“关节”设计法——单体微地形的结构设计第51页
     ·设计形式第51-57页
       ·自然式第51-53页
       ·几何式第53-54页
       ·断面式第54-56页
       ·堆砌式第56-57页
   ·详细设计第57-61页
     ·排水设计第57-59页
     ·标高设计第59页
     ·交通设计第59-60页
     ·景观软装设计第60页
     ·照明设计第60-61页
       ·目标第60-61页
       ·照明设计的方法第61页
   ·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结论第62页
   ·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作品册第67-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市场引导下的样板房设计研究
下一篇:煤矿废弃地景观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太原西山煤矿废弃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