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凹陷古近系中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区勘探现状 | 第11页 |
·研究区储层研究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优质储层的含义 | 第13页 |
·优质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 第13-14页 |
·优质储层控制因素 | 第14-16页 |
·成岩流体及成岩环境研究 | 第16-18页 |
·优质储层成因机制 | 第18-21页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南堡凹陷古近系地质概况 | 第23-26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页 |
·地层特征 | 第23-24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南堡凹陷古近系中深层优质储层储集特征 | 第26-39页 |
·优质储层储集物性纵向分布特征 | 第26-30页 |
·异常高孔段/带划分方案 | 第26-27页 |
·储层平均和最大孔隙度正常演化趋势线 | 第27-29页 |
·异常高孔段/带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优质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成因类型 | 第30-39页 |
·异常高孔段/带的成因分类 | 第30页 |
·异常高孔段/带储层特征及成因类型厘定 | 第30-39页 |
第四章 南堡凹陷古近系中深层优质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39-84页 |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39-59页 |
·东营组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39-44页 |
·沙一段和沙二段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44-48页 |
·沙三段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48-56页 |
·成岩阶段划分 | 第56-59页 |
·成岩流体特征及成岩环境演化 | 第59-84页 |
·岩石薄片观察下的成岩演化序列 | 第59-62页 |
·成岩环境特征 | 第62-67页 |
·成岩流体特征及其演化 | 第67-80页 |
·成岩流体及成岩环境演化小节 | 第80-84页 |
第五章 南堡凹陷中深部优质储层成因机制 | 第84-120页 |
·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 第84-89页 |
·原生孔隙型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 第84-87页 |
·次生孔隙型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 第87-89页 |
·优质储层成因机制 | 第89-120页 |
·浅层成因原生孔隙型异常高孔段成因机制 | 第89-96页 |
·深层成因原生孔隙型异常高孔段成因机制 | 第96-104页 |
·中浅层形成保存至深层次生孔隙型异常高孔段 | 第104-113页 |
·溶蚀增孔主导次生孔隙型异常高孔段 | 第113-120页 |
第六章 南堡凹陷中深部优质储层分布预测 | 第120-130页 |
·南堡凹陷中深层优质储层发育的单因素分析 | 第120-124页 |
·高柳上升盘地区 | 第120-122页 |
·滩海地区、老爷庙和高柳下降盘地区 | 第122-124页 |
·南堡凹陷中深层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分析 | 第124-125页 |
·南堡凹陷古近系中深层储层综合分类及评价 | 第125-130页 |
结论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