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南油田超深挥发性油藏注烃气方案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8-18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 ·油藏注气近况 | 第8-9页 |
| ·注烃气提高采收率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7-18页 |
| 第2章 油藏开发地质特征 | 第18-53页 |
| ·油藏概况 | 第18-19页 |
| ·油藏基本特征 | 第18页 |
| ·开发历程 | 第18页 |
| ·开发现状 | 第18-19页 |
|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9-40页 |
| ·构造及断裂系统 | 第19-20页 |
| ·地层特征 | 第20-24页 |
| ·沉积微相 | 第24-28页 |
| ·储层非均质 | 第28-33页 |
| ·油藏流体性质评价及类型判断 | 第33-35页 |
| ·储量复算 | 第35-40页 |
| ·油藏开发特征 | 第40-53页 |
| ·单井产能 | 第40页 |
| ·递减分析 | 第40-43页 |
| ·含水变化规律 | 第43-46页 |
| ·气油比变化规律 | 第46-47页 |
| ·注水利用状况分析 | 第47-48页 |
| ·能量状况 | 第48-50页 |
| ·油藏存在问题 | 第50-51页 |
| ·现井网采收率预测 | 第51-52页 |
| ·油藏开发特征小结 | 第52-53页 |
| 第3章 开发技术界限研究 | 第53-71页 |
| ·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 | 第53页 |
| ·合理开发方式论证 | 第53-55页 |
| ·人工补充能量开采的必要性 | 第53-54页 |
| ·油层补充地层能量方式及时机 | 第54-55页 |
| ·合理井网形式论证 | 第55页 |
| ·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 第55-60页 |
| ·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 | 第55-56页 |
| ·合理流压的确定 | 第56-60页 |
| ·合理注采比研究 | 第60-61页 |
| ·合理油水井数比研究 | 第61-62页 |
| ·合理注入压力研究 | 第62-64页 |
| ·油井产能预测 | 第64页 |
| ·合理开发井距论证 | 第64-66页 |
| ·目标水驱采收率预测 | 第66-69页 |
| ·合理注气井网井距论证 | 第69-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4章 室内实验模拟及注气压力分析 | 第71-83页 |
| ·混相压力的获得——经验公式和细管实验 | 第71-76页 |
| ·长岩心实验 | 第76-81页 |
| ·注气压力分析 | 第81-83页 |
| 第5章 注气机理研究 | 第83-87页 |
| ·注入气的优选 | 第83页 |
| ·重力分异和粘性指进 | 第83-87页 |
| ·重力分异的影响因素 | 第84-85页 |
| ·粘性指进 | 第85-87页 |
| 第6章 数值模拟地质模型与剩余油分布 | 第87-93页 |
| ·地质模型 | 第87-90页 |
| ·剩余油分布 | 第90-93页 |
| ·储量拟合 | 第90页 |
| ·油藏生产历史拟合 | 第90-91页 |
| ·剩余油分布 | 第91-93页 |
| 第7章 方案部署及指标预测 | 第93-106页 |
| ·方案部署 | 第94-98页 |
| ·方案对比与优选 | 第98-105页 |
| ·水气交替方案对比 | 第98页 |
| ·不同方案累产油对比 | 第98-99页 |
| ·不同方案气油比和含水率对比 | 第99-100页 |
| ·注水井网与注气井网对比 | 第100页 |
| ·注气与水气交替对比 | 第100-101页 |
| ·方案优选 | 第101-103页 |
| ·优选方案指标预测与工作量 | 第103-105页 |
| ·方案实施要求 | 第105页 |
| ·资料录取 | 第105-106页 |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6-108页 |
| ·结论 | 第106页 |
| ·建议 | 第106-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