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AmpC 酶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外膜蛋白(OMPs)的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第一章 鸭源大肠杆菌 AmpC 酶基因的分子特点 | 第18-32页 |
1 引言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材料 | 第19-20页 |
·菌株 | 第19页 |
·药品 | 第19页 |
·培养基 | 第19页 |
·仪器 | 第19-20页 |
·方法 | 第20-24页 |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0页 |
·AmpC 酶表型筛选 | 第20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20页 |
·AmpC 酶基因的 PCR 检测 | 第20-22页 |
·AmpC 酶基因的质粒接合传递 | 第22页 |
·DHA 的基因环境 | 第22-24页 |
·质粒不相容群分析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AmpC 酶筛选结果 | 第24页 |
·MIC 测定结果 | 第24-25页 |
·AmpC 酶基因的 PCR 检测 | 第25-26页 |
·PCR 检测结果 | 第25-26页 |
·核苷酸序列测序及同源性比较结果 | 第26页 |
·质粒接合试验结果 | 第26-28页 |
·供体菌与接合子的基因型及药敏试验结果比较 | 第26-27页 |
·供体菌与接合子的质粒轮廓分析 | 第27-28页 |
·DHA 的基因环境 | 第28-29页 |
·pBluescript IISK(-)-DHA 重组质粒酶切结果及接合子单酶切结果 | 第28页 |
·pBluescript IISK(-)—DHA 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及分析 | 第28-29页 |
·接合子质粒不相容性测定结果 | 第29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29-31页 |
·AmpC 酶基因的检测 | 第29-30页 |
·耐药基因的质粒接合传递 | 第30页 |
·DHA-1 的基因环境 | 第30-31页 |
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AmpC 酶表型阳性菌 ERIC-PCR 分型、种系发育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 | 第32-39页 |
1 引言 | 第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材料 | 第32-33页 |
·菌株 | 第32页 |
·培养基 | 第32页 |
·仪器 | 第32-33页 |
·方法 | 第33-34页 |
·ERIC-PCR 分型 | 第33页 |
·种系发育分型 | 第33页 |
·毒力基因检测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ERIC-PCR 分型 | 第34-36页 |
·种系发育分型 | 第36页 |
·携带毒力基因的菌株与其种系发育分型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7-38页 |
·肠杆菌科间重复序列(ERIC)PCR 分型技术 | 第37-38页 |
·种系发育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 | 第38页 |
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鸭源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分析 | 第39-47页 |
1 引言 | 第3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菌株 | 第39页 |
·药品 | 第39页 |
·试剂 | 第39-40页 |
·仪器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1页 |
·细胞壁外膜蛋白的提取及电泳 | 第40页 |
·外膜蛋白基因的检测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外膜蛋白电泳图谱 | 第41-42页 |
·PCR 检测结果 | 第42-4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5 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ABSTRACT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