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光学体层析重建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表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6页 |
1. 绪论 | 第16-3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复杂流场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7-20页 |
·流场诊断的非光学类方法 | 第17页 |
·流场诊断的光学类方法 | 第17-20页 |
·流场诊断的光学层析方法 | 第20-23页 |
·ECT方法 | 第21页 |
·干涉层析法和全息干涉层析法 | 第21-22页 |
·莫尔层析法 | 第22-23页 |
·光学层析投影的提取方法 | 第23-25页 |
·基于灰度的条纹跟踪法 | 第23-24页 |
·傅里叶变换法 | 第24页 |
·相移法 | 第24-25页 |
·传统光学层析的二维重建算法 | 第25-26页 |
·级数展开类算法 | 第25-26页 |
·变换类算法 | 第26页 |
·二维切片式层析到三维体层析的发展 | 第26-29页 |
·X射线体层析技术的发展 | 第27-28页 |
·光学体层析技术的进展与特点 | 第28-29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9-31页 |
2. 光学体层析技术理论基础 | 第31-44页 |
·层析技术数理基础 | 第31-33页 |
·Radon变换及其逆变换 | 第31-32页 |
·投影切片定理 | 第32-33页 |
·体层析的数理基础 | 第33-38页 |
·基于面积分的三维Radon变换 | 第33-35页 |
·Radon空间与三维投影切片定理 | 第35-37页 |
·平行束投影重建的完全性条件 | 第37-38页 |
·光学体层析投影 | 第38-41页 |
·干涉体层析投影 | 第38页 |
·传统二维莫尔层析的偏折角投影 | 第38-40页 |
·三维莫尔体层析投影 | 第40-41页 |
·从折射率到流场参量 | 第41-43页 |
·Gladstone-Dale公式 | 第42页 |
·温度参量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3. 干涉体层析技术研究 | 第44-61页 |
·干涉体层析 | 第44-47页 |
·干涉体层析重建过程 | 第44-45页 |
·重建算法的误差分析 | 第45-47页 |
·数值模拟与重建结果分析 | 第47-55页 |
·实验设置及重建精度评估标准 | 第47-48页 |
·轴对称模拟温度场重建 | 第48-51页 |
·非轴对称模拟温度场重建 | 第51-55页 |
·基于干涉体层析的流场诊断实验 | 第55-60页 |
·实验设置及被测场描述 | 第55-56页 |
·干涉条纹信息提取 | 第56-58页 |
·体层析重建过程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基于双正交光栅的莫尔体层析技术 | 第61-90页 |
·莫尔体层析光路设置 | 第61-65页 |
·莫尔条纹与体层析重建 | 第61-62页 |
·莫尔体层析的原理光路 | 第62-63页 |
·改进的莫尔体层析光路及相位提取 | 第63-65页 |
·基于双正交光栅的莫尔体层析理论分析 | 第65-77页 |
·莫尔条纹分析 | 第65-72页 |
·频域滤波 | 第72-77页 |
·基于双正交光栅的莫尔体层析投影提取 | 第77-81页 |
·模拟场设置及模拟条纹生成 | 第77-78页 |
·基于傅里叶变换方法的正交方向相位提取 | 第78-80页 |
·相位解包与数据融合 | 第80-81页 |
·莫尔体层析重建方法 | 第81-85页 |
·莫尔体层析滤波反投影算法 | 第81-83页 |
·莫尔体层析重建过程 | 第83-84页 |
·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 第84-85页 |
·基于莫尔体层析法的丙烷火焰场重建 | 第85-89页 |
·实验设置描述 | 第85-86页 |
·莫尔体层析重建过程及结果 | 第86-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5. 基于双正交光栅的空间相移特性研究 | 第90-106页 |
·莫尔体层析系统的空间相移特性研究 | 第90-96页 |
·双直线光栅的空间相移特性 | 第90-91页 |
·莫尔体层析系统的空间相移特性研究 | 第91-96页 |
·双正交光栅的莫尔空间相移系统 | 第96-103页 |
·莫尔体层析空间相移系统成像过程分析 | 第96-100页 |
·莫尔体层析空间相移光路的光场分布 | 第100-103页 |
·基于莫尔体层析空间相移系统的实验 | 第103-104页 |
·实验设置描述 | 第103页 |
·实验分析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本文内容总结 | 第106-107页 |
·本文的创新性工作 | 第107页 |
·展望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2页 |
附录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