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建筑创新动力机制的实证性研究
|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插图清单 | 第12-14页 |
| 表格清单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的理论概述 | 第16-22页 |
| ·建筑设计创新概述 | 第16-17页 |
| ·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2-25页 |
| ·研究内容框架 | 第22-23页 |
| ·研究路径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建筑创新动力机制相关概念研究 | 第25-32页 |
| ·创新与创新学 | 第25-26页 |
| ·关于机制与动力机制 | 第26-28页 |
| ·关于机制 | 第26-27页 |
| ·关于动力机制 | 第27-28页 |
|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及其概述 | 第28-29页 |
| ·建筑创新动力要素与模式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动力机制的外在要素 | 第32-59页 |
| ·场地 | 第32-40页 |
| ·场地与建筑的关系 | 第32-33页 |
| ·场地类型及其创新动力 | 第33-40页 |
| ·小结 | 第40页 |
| ·资本 | 第40-45页 |
| ·资本对建筑创新的影响 | 第40-43页 |
| ·资本对建筑创新的推动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政治行为 | 第45-48页 |
| ·政府建筑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案例研究 | 第46-48页 |
| ·科技 | 第48-52页 |
| ·科技影响下的建筑创新设计方法 | 第48-50页 |
| ·科技推动建筑创新的途径 | 第50-51页 |
| ·基于“新”材料下的建筑设计创新研究 | 第51-52页 |
| ·文化 | 第52-59页 |
| ·安徽地域文化概述 | 第53页 |
| ·本土文化对创新的重要性 | 第53-55页 |
| ·地域与时代相统一 | 第55-56页 |
| ·案例分析 | 第56-59页 |
| 第四章 动力机制的内在要素 | 第59-82页 |
| ·安徽建筑创新主体概况 | 第59-71页 |
| ·本土设计单位及其概况 | 第60-61页 |
| ·建筑创新作品特征 | 第61-64页 |
| ·本土单位的创新特质 | 第64-66页 |
| ·本土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 | 第66-71页 |
| ·组织创新模式 | 第71-78页 |
| ·一般组织结构与创新 | 第71页 |
| ·安徽省建筑设计企业创新组织模式现状 | 第71-73页 |
| ·创新从职能导向型向项目导向型转变 | 第73-75页 |
| ·安徽省典型建筑设计企业创新组织模式分析 | 第75-78页 |
| ·建筑设计创新模式的分析 | 第78页 |
| ·建筑设计创新的核心—建筑师 | 第78-82页 |
| ·建筑师创新行为 | 第78-79页 |
| ·创新行为的变量 | 第79-82页 |
| 第五章 建筑设计创新动力机制 | 第82-92页 |
| ·概述 | 第82页 |
| ·定义 | 第82页 |
| ·构成要素 | 第82页 |
| ·创新动力要素的作用机制 | 第82-88页 |
| ·目标体系的建立 | 第82-84页 |
| ·创新动力要素的作用模式 | 第84-85页 |
| ·目标体系、组织模式和创新能力的耦合 | 第85-88页 |
| ·耦合案例分析—绩溪博物馆 | 第88-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 结语 | 第92-94页 |
| 引文 | 第94-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 附录 调研问卷及成果汇总 | 第100-10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