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空间理论论文

负空间语言研究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2页
插图清单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17页
   ·研究背景第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主要内容第15-16页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第16-17页
第二章 负空间建筑语言研究的背景第17-24页
   ·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建筑现状第17-20页
     ·泡沫经济第17-18页
     ·依赖广告刺激消费第18-19页
     ·自然与人为灾害第19-20页
   ·建筑空间的脆弱性第20-22页
     ·体积庞大且直观第20页
     ·对物资消耗第20-21页
     ·不可逆转第21-22页
   ·由负空间建筑语言至设计大环境第22-24页
     ·“赢”与“输”第22-23页
     ·负空间——最适宜的空间第23-24页
第三章 负空间的诠释第24-31页
   ·传统观念第25-27页
     ·空间观的认知第25页
     ·道家“有”“无”空间哲学观第25-27页
   ·现代观念第27-30页
     ·流动的空间观第27-28页
     ·虚拟的空间观第28-29页
     ·延展性空间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负空间语言理论探究第31-44页
   ·适宜第31-36页
     ·空间轮廓的消解第31-32页
     ·主体与客体的反转第32-35页
     ·传统与地域文化的场所认同第35-36页
   ·自然第36-41页
     ·与场所的幸福连接第36-38页
     ·木构为隙、隙间为家第38-39页
     ·分散的世界、自由的状态第39-40页
     ·细水长流,永无尽头第40-41页
   ·潜在第41-42页
     ·设计针对人的潜意识需求第41-42页
     ·“负”提供潜在的虚拟空间第42页
   ·矛盾第42-44页
     ·中国人的矛盾观第42-43页
     ·物质受客观限制下的成长结果第43-44页
   ·本章小结第44页
第五章 负空间语言研究的意义第44-52页
   ·用建筑治疗社会顽疾第44-46页
     ·反思设计界的浮华第44-46页
     ·由封闭到共享,优化社会结构第46页
   ·设计回归传统第46-52页
     ·从工业文明到农业生态文明的回归第48-49页
     ·木造建筑的复苏第49-50页
     ·复归山水第50-52页
第六章 负空间对中国设计界的启示第52-55页
   ·中国设计界面临的问题第52-53页
   ·中国设计界的反思与局限第53-54页
   ·中国的设计化道路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8-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包花纹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结构性能试验研究
下一篇:安徽省建筑创新动力机制的实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