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导论 | 第14-42页 |
一、利益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4-21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4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24-37页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37-40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第一章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创立及其评价 | 第42-80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42-56页 |
一、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萌芽时期 | 第42-45页 |
二、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基本形成时期 | 第45-51页 |
三、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成熟和完善时期 | 第51-56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第56-70页 |
一、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56-68页 |
二、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特点 | 第68-70页 |
第三节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蕴 | 第70-80页 |
一、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理论价值 | 第70-74页 |
二、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时代意蕴 | 第74-80页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益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 第80-128页 |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理论的认识 | 第80-102页 |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80-90页 |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利益矛盾和本质问题认识的偏差及其原因 | 第90-98页 |
三、对毛泽东利益思想的评析 | 第98-102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益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102-118页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利益关系格局(1949—1952年) | 第102-106页 |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利益关系格局(1953—1957年) | 第106-109页 |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利益关系格局(1958—1978年) | 第109-118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益关系发展实践述评 | 第118-128页 |
一、改革开放前利益关系发展实践的积极效应 | 第118-123页 |
二、改革开放前利益关系发展实践的负面影响 | 第123-128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益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 第128-198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第128-156页 |
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128-138页 |
二、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的坚持与创新 | 第138-146页 |
三、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 第146-156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利益政策的演变轨迹 | 第156-172页 |
一、体制转型初期党对利益政策调整(1978.1992) | 第156-159页 |
二、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党对利益政策调整(1992-2002) | 第159-166页 |
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党对利益政策调整(2003-今) | 第166-172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益关系发展的实证考察 | 第172-198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 | 第173-186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关系发展的效绩评析 | 第186-198页 |
第四章 当前中国利益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198-232页 |
第一节 当前中国利益关系格局的新变化 | 第198-207页 |
一、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 | 第199-200页 |
二、利益差距不断扩大化 | 第200-202页 |
三、物质利益矛盾突出化 | 第202-203页 |
四、利益冲突群体化 | 第203-205页 |
五、利益心理失衡化 | 第205-207页 |
第二节 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矛盾问题分析 | 第207-221页 |
一、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矛盾问题的突出表现 | 第207-217页 |
二、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矛盾问题的实质 | 第217-219页 |
三、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219-221页 |
第三节 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原因 | 第221-232页 |
一、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经济原因 | 第221-222页 |
二、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体制原因 | 第222-227页 |
三、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社会原因 | 第227-229页 |
四、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文化原因 | 第229-232页 |
第五章 促进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和谐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第232-281页 |
第一节 以马克思和谐利益思想为指导与借鉴西方和谐利益思想 | 第232-250页 |
一、科学界定利益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 第232-237页 |
二、以马克思和谐利益思想为指导实现利益关系和谐 | 第237-241页 |
三、当代西方经济学与社会学中的和谐利益思想及其借鉴 | 第241-250页 |
第二节 促进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250-263页 |
一、实现利益和谐的指导思想 | 第251-258页 |
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 第258-263页 |
第三节 促进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263-273页 |
一、实现利益和谐的基础:经济途径 | 第263-264页 |
二、实现利益和谐的关键:制度途径 | 第264-269页 |
三、实现利益和谐的阶层结构:社会途径 | 第269-271页 |
四、实现利益和谐的保证:党建途径 | 第271-272页 |
五、实现利益和谐的必要条件:观念途径 | 第272-273页 |
第四节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的工作机制 | 第273-281页 |
一、构建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 第274-277页 |
二、畅通利益表达机制 | 第277-278页 |
三、强化利益约束机制 | 第278页 |
四、建立利益矛盾预警机制 | 第278-279页 |
五、完善利益冲突调解机制 | 第279-281页 |
结束语 | 第281-289页 |
一、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 第281-287页 |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87-28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89-298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298-299页 |
后记 | 第299页 |